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浦北縣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流江流域,北靠十萬大山,是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馬江河貫穿整個浦北縣城,形成一江兩岸的基本雛形。該縣於2017年4月被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委員會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1]

浦北縣版圖總面積2520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下轄2個街道、14個鎮。

浦北縣地貌以丘陵為主,縣境地勢中部高,南、北低;地處低緯地區,光熱充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盛產「香蕉」,是中國種蕉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縣,被譽為「中國香蕉之鄉」。

浦北縣緊鄰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南端,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先後獲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縣、全國先進文化縣、全國體育達標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榮譽稱號。2016年12月,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目錄

地方文化

特色節慶

窮鬼日

正月初三俗稱「窮鬼日」。是日,解放前,浦北縣境民間習慣搞清潔衛生,備戶人家清洗衣服,打掃垃圾,以示「送走窮鬼」。解放後,是日仍大搞清潔衛生,沿習。

土地誕

解放前,浦北縣境內大多村莊的農民均在村莊附近一棵大榕樹下,立上「土地神」,俗稱「社公」,有的還設有「社田」。農曆二月初二日為土地誕,俗稱「社日」。是日,當地大多農民備辦雞或肉及米飯拜祭「社公」;六硍、平睦、樂民等鎮的居民。每逢「社日」,集體備辦全豬、全羊祭祀 「社公」,並舞獅、搶炮頭(搶花炮)拜祭「社公」。解放後,取締「社田」、倒毀「社公」。20世紀80年代,個別村莊有復立「社公」的現象。

觀音誕

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是日,解放前,浦北縣境內有部分婦女,習慣以糯米飯、片糖供奉私自設在房裡的觀音偶像,以示求子祈福。解放後,該日供奉觀音的活動已消失;但仍有吃糖拌糯米飯者。

上已節

農曆三月三日為「上已節」。解放前,浦北縣境的南部各鄉農民於是日習慣做雞屎藤(米壹),有的還採楓葉和紅藍草混墨糯煮成「紅藍飯」作飯餐;北部各鄉群眾,則煮紅藍飯,和成塊熟豬肉帶到田邊祭「田頭公」,以祈稻穀豐收。解放後,在該日祭「田頭公』』已廢,但部分群眾吃紅藍飯、雞屎藤(米壹)仍沿襲。

灶君日

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灶君日,解放前,浦北縣境民間俗稱「送灶君日」。傳說是日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啟奏人間善惡,至三十日(小月29曰)才下塵間,回到原來家戶。群眾習慣在這段時間,檢修屋舍,拆灶、建灶或改灶;搞清潔衛生,洗餐(炊)具、器皿、被服,擦窗櫥、桌椅;做燒餅、粉利、糕點備辦年貨;清理債務;外出或遠離家鄉的人,也於除夕前回家團聚。解放後燒香紙送灶君的迷信活動已廢,其餘民俗,仍沿襲。

嶺頭節

「嶺頭節」是浦北縣中部北通、龍門、三合、白石水等鎮的人民群眾每年慶祝農業豐收而歡度的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很隆重,比過春節還要熱鬧。

民間藝術

客家儺舞

儺舞,是中國祖先創造出來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浦北客家儺舞又稱「跳嶺頭」、「嶺頭節」、「儺戲」、「頌鼓」、「跳鬼僮」,也是客家人用以祈求風調雨順,年景豐收的舞蹈。浦北客家儺舞有1500多年的歷史[2],主要分布在龍門、北通、白石水、大成、張黃、三合、福旺等客家人集中聚居的地方,其表演內容大致有「開擅」、「扯大紅」、「跳三師」、「拜四師」、「舞五雷」、「五雷滅妖」、「慶豐收」等。儺戲表演一般從當天下午開始,到次日上午結束。浦北儺戲表演時間為每年農曆八月初二開始至十月二十。

視頻

浦北縣相關視頻

欽州浦北縣「長壽之鄉」宣傳片
長壽之鄉浦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