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土德小插曲(秦牧)
作品欣賞
浮土德小插曲
當報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毀,那千萬人憑弔的小住宅變成—堆瓦礫,而且,屋前象徵和平的橡樹竟變成絞刑架的消息時,—個老德國留學生惘然地告訴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土德》的美麗悲哀的故事。
他十幾年前在德國一個拍賣場上發見一本精裝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裡面有異常精美的十幀插圖,這本書曾經許多名人閱讀過,老威廉皇帝讀完之後在上面簽了一個名字。
顯然的,這是一本名貴的,甚至有點古董氣的書。公開拍賣開始了,大家都想要這本書,於是我們這位朋友和許多德國人競爭着,起初他出幾個馬克,以後人家加到幾十個馬克,最後他出到七十幾個馬克,勢在必得,但那些德國人競爭的熱情也末稍殺。
忽然,拍賣員把鈴一搖,笑着宣稱道:「這位東方朋友看樣子很喜歡這本書,我們大家不如本地主之誼,讓給他罷!」那些競爭者們聽了熱烈鼓掌表示同意,於是這位留學生以七十幾個馬克買了那本寶貴的書。
回國後不久戰事爆發,這位朋友在戰場上,每次躲空襲,什麼東西都不帶,口袋裡卻藏着那本書,但在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下,他受了傷,那本書也被炸得粉碎。……最後的結局使我們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樹。
這位朋友敘述這段往事,不勝感慨的神情和聲調,使我想起大概將終生不忘歌德與《浮土德》,那本書毀了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書的精神已經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毀了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新的德國能夠更重視歌德的遺澤,一如新俄時代印了更多的普式庚,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樣,普式庚,托爾斯泰等人的白骨銷毀了有什麼關係呢?
人類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焚書,尼羅皇殺教徒,亞歷山大城的火,中世紀的精神桎梏,各個王朝的文字獄,法西斯對文化的殺戮……並不曾使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角落的文化精神為之真正中斷死亡!這種精神離開簡帛、蘆葉卷、蠟板、紙張,躲藏在人們的腦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階層的人輾轉傳達,機會一來,又體現於簡帛、蘆葉卷、紙張中,想到這一層,我真要發狂地想到我們現在的一簞之食,一瓢之飲,裡面就有古賢哲們當年身體中的一滴淚水,一粒元素細胞,我們現在的一個思想,一陣感情,一種潛意識,都曾經受過無數古人的感染……想起這一層,我們真是喜悅而又顫慄。「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毀了歌德的故居,東方的法西斯剷平了魯迅墳頭的碑碣,行為如出一轍,但可斷言,墳里的人如果有知,決不為自己悲,墳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種笑聲一定充滿了堅決與輕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