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浮萍
【生境分布】
生於水田、水溏、湖灣及水溝。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L.)Schleid.的乾燥全草。萍,由平字演化而來。本植物平浮於水面而生,葉狀體背面紫色,故名浮萍,又名紫萍。
【藥材歷史考證】
浮萍原名水萍,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雷澤池澤,三月采。」《新修本草》云:「水萍者有三種,大者名蘋,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葉圓,水上小浮萍主火瘡。」《本草拾遺》云:「《本經》雲水萍,應是小者。」《本草綱目》曰:「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蘋也……浮萍處處池澤水中甚多,季春始生,……一葉經宿即生數葉。葉下有微須,即其根也。一種背面皆綠者。一種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入藥為良,七月采之。」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紫萍考證,所用浮萍原植物與紫萍Spirodela polyrthiza(L.)Schleid.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水生飄浮草本。葉狀體扁平,闊倒卵形,長5~8mm,寬4~6mm,先端鈍圓,表面綠色,具掌狀脈5~11條;背面紫色,中央生5~11條根,根長3~5cm,白綠色,根基附近的一側囊內形成圓形新芽,萌發後,幼小葉狀體漸從囊內浮出,由一細弱的柄與母體相連。據以往文獻記載:肉穗花序有2個雄花和1個雌花。[1]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扁平葉狀體,呈卵形或卵圓形,長徑2~5mm。上表面淡綠色至灰綠色,偏側有1小凹陷,邊緣整齊或微捲曲。下表面紫綠色至紫棕色,着生數條鬚根。體輕,手捻易碎。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鑑定】
葉狀體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下表皮細胞垂周壁近平直,無氣孔。上表皮內側的薄壁細胞類橢圓形至類圓形,有胞間隙,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3~20μm;有的含針晶,針晶長17~30μm,細胞較大。下表皮內側為通氣組織,由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隙較大。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90ml,充分攪拌後,放置一夜,濾過,濾液於水浴蒸乾,殘渣加水3ml溶解,濾過。取濾液0.5ml,加濃鹽酸及鎂粉少量,小火加熱至沸,溶液顯橙色。(檢查黃酮類)
【採集加工】
6~9月採收,洗淨,除去雜質,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