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淡水之役

淡水之役,又称沪尾之役、沪尾登陆战,是1884年清法战争中发生在大清帝国福建省台湾道台北府淡水县(今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一次战斗[1],法军目的是占领淡水炮台,并清除港内水雷,由于守军坚决抵抗,法军未完成战斗目的。

目录

战斗背景

淡水位于台湾台北府西北,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贸易发达,商贾云集,“繁华靡丽,冠于全台”。它与位于台北府东北的基隆相距仅80里,互为犄角,是海上进入台北的主要通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台湾“近防三林、鹿子,远控淡水、鸡笼(基隆)”之说,战略地位与基隆同等重要。

根据基隆和淡水这一特点以及法军在第一次基隆之役失败的教训,法方认为:“占领基隆和它的煤矿工场既决定为我们的目标,对于淡水作军事行动显然是必要的了。这两个城市由一条大路连接起来,它们近在咫尺,所以占据了这一个,就绝对必需占领另一个。”意即法军进攻淡水,目的在于确保基隆被攻占后,可以顺利抵挡来自台北城内的清军。

战前布置

1884年10月8日淡水之役战斗[2]布置图(由法国外籍兵团第3非洲营连长加若(Garnot)所绘淡水防御部署为:港区两侧分别由两座炮台为主力,其中一座当时尚未竣工,但却连夜赶工安装好3门大炮;淡水河口,用满载石块的木船沉底构成梯坝,坝内外满布水雷;各营陆军及台勇分布炮台周围及各处隘口,阻止法军登陆。

利士比早在1884年(清光绪10年)9月初,就曾派“鲁汀号”(Lutin)进行过侦察,后来又派“蝮蛇号”(Vipère)进行监视,对淡水港的情况相当熟悉。他鉴于淡水河已用沉船堵塞航道,便将军舰停泊于口外(淡水渔人码头海面),距新炮台约3400米,距旧炮台约2400米,然后向淡水守军发出通牒,威胁说,如果不投降,便于10月2日炮击。

利士比虽然在中法战争中已连败两阵,这次攻击淡水,孤拔给他的任务是用“凯旋号”(Triomphante)等的巨炮摧毁淡水港的防御工事,清除河口沉船,扫清水雷,然后用小型舰艇安全地占领淡水港内锚地并加以封锁。但立功心切的利士比,却不甘心只占领淡水港。

视频

淡水之役 相关视频

洋人清早来偷袭台北沪尾,被清军火炮轰中

参考文献

  1. 关于淡水之役的几个问题,豆丁网 ,2014-6-22
  2. 淡水之战,西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