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通塔
淮安文通塔 |
中文名;文通塔 地理位置;淮安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文通塔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園內,西臨運河。原名尊勝塔,始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高44米,13層。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修時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為文通塔,此後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時,文通塔僅餘2層,後來重建時只修了7層。現塔系磚結構,無樑柱,高23米,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簡介
文通塔,系龍興寺建築群之一。當時建塔主要作供奉佛像之用。
文通塔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餘年。當時名為尊聖塔,俗名叫敦煌塔。賜田一千畝,上供諸佛香火之資,下濟眾僧日食之需。(《龍興寺塔緣起》)宋嘉熙四年(1240),此塔重修,知淮安州王珪(同「圭」)為銘。明萬曆年間,湓水盪覆,因重修之(梅正芳《重修塔銘》)。崇禎二年(1629),重修尊聖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與明漕撫朱大典在(現淮安區)城東南所建之龍光閣遙遙相應,「以壯文峰」(見《重修山陽縣誌》)。
文通塔全是磚瓦結構,無梁無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整修後粉刷的。
《茶餘客話》云:敦煌塔,蓋即供養佛像之地。塔一建成,即供奉釋迦如來像,又名旃檀佛像。在塔底層,南向端坐,頗為莊嚴。此像從唐太宗貞觀間,自江左來淮,到宋太祖乾德間離淮,復運江南,其間在淮供奉計三百一十九年,可謂久矣!
旃檀大佛雖復運江南,然文通塔內仍經常供奉佛像。歷史延至今日,塔底層仍供奉四尊釋迦牟尼像,均頗有神采;頂層觀音端坐蓮台,頸懸珠鏈,儀態亦頗慈祥。
清順治年間,有海鸛數群巢其頂,後有弋者遂避去。康熙初復來巢,和鳴如前。時馬孝廉西樵居與相近,作感賦詩云:「仰面看鳴和,依稀對故人。棲難天路近,情寔汝曹親……」。
文通塔,由於遭受兵燹,塔內陳設一拆而空。但因整個塔身結構堅固,幸而保存至今。解放後,人民政府於五十、六十、七十及九十年代先後四次撥款修葺,院門題額曰:「文通塔苑」,乃武中奇所書。
傳說
據說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巡撫大臣路經淮安,他久聞淮安是個文化古城,老少皆能吟詩作對,於是決定逗留幾天,一來觀賞名勝古蹟,二來試探一下當地的文化水平。
誰知一連幾天碰了一鼻子灰,他出的對子村夫鄉民皆能對答如流。但他還是不服氣,臨走時許多人來送他,他立在船首,抬頭望見文通塔,心想何不再試探一下,也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華,於是隨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層四面八方。」送行的人知道他要大家答對,只是頻頻搖頭擺手。他見此得意洋洋,回到京城後將此事說於汪廷珍,並云:「淮安文風也不過如此」。汪廷珍哈哈大笑,巡撫大臣莫名其妙。汪說:「送行人搖頭是不想答對,給你面子,擺手是已經答對。」巡撫大臣問:「何以見得?」汪廷珍舉起一隻手擺了擺說:「你看,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巡撫大臣恍然大悟,連聲說道:「妙哉!妙哉!淮安真是文化通天,文通塔真是名不虛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