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大水
《淮揚大水》是北宋鄭獬的作品之一。生於北宋時期,被宋仁宗欽定為「忠孝狀元」的贛南第一狀元鄭獬,是一個愛國憂民、名載青史的官員。
“ |
淮揚水暴不可言,繞城四面長波皴。 如一大瓢寄滄海,十萬生聚瓢中存。 水之初作自何爾,舊堤有病亡其唇。 劃然大浪劈地出,正如百萬狂牛犇。 頃之漂泊成大澤,壯士挾山不可堙。 居民竄避爭入郭,郭內眾人還塞門。 老翁走哭覓幼子,哀赴卒為蛟龍吞。 豈獨異物乃為害,惡人行劫不待昏。 此時蝦蟆亦得志,撩須睥睨河伯尊。 附城廬舍盡水府,惟見屋脊波間橫。 間或大雨又暴作,直疑瓶盎相奔傾。 溝渠漲滿無處泄,往往床下飛泉鳴。 只恐此城澒洞徹,城中坐見魚頰生。 豪子室中具大筏,此筏豈便長全身。 朝夕築塞漸排去,兩月未見車間塵。 且喜餘生尚存世,資儲誰復傷漂淪。 京師乃處天下腹,亦聞大水來扣閽。 至於河朔南兩蜀,長江大河俱騰掀。 豈惟淮陽一彈地,洪濤乃撼半乾坤。 臣聞九疇天公書,三十六字先五行。 茲謂水德不潤下,蓋與土氣交相爭。 願召近臣講大義,使之搜鑿災害根。 下書遣使巡郡國,曠然一發天子恩。 家貧溺死無以葬,賜以棺轊收冤魂。 蠲除租賦勿收責,寬其衣食哺子孫。 開發倉庫收寒餓,庶幾瘡痏無瘢痕。 不爾便恐委溝壑,強者趣聚蠶虱群。 伏藏山林弄兇器,今可先事塞其源。 朝廷固當有處置,賤臣何者敢僭論。 元元仰首望德澤,惟願陛下無因循。 |
” |
— [北宋]鄭獬 |
目錄
贛南狀元
鄭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號雲谷,江西寧都人。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以「少負俊才」享譽鄉里,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高中癸巳科狀元[1],是贛南第一位狀元,更是《宋史》中單獨成傳的狀元之一。中狀元後,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從二品)。
直言敢諫
鄭獬直言敢諫,一直保持着剛正耿直的性格,哪怕面對皇帝也是如此。據《宋史》記載,宋嘉祐八年(1063年),宋英宗即位,為其父宋仁宗興建帝陵,一概採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帝陵的標準建設,規模宏大,勞民傷財。
當時鄭獬擔任右司諫、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他不避忌嫌,上疏諫阻,在奏疏中說道:「目前國庫空乏,財政緊缺,不久前賞賜軍隊,已經不得不橫徵暴斂,導致富民都開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傳到京城來了,實在令人堪憂。天下人都知道,先帝一生節儉愛民,體恤天下物力維艱,日常起居食用等物品,都非常的樸拙簡陋。如今為他建設陵墓,卻要一律依照真宗死時國家強盛時代的標準,難道不會損傷先帝一生勤儉節約的美德嗎?希望皇上廢除陳規陋習,降低規模等級,壓縮建設費用。」
他還針對英宗直言不諱地指出,「天子剛剛繼位,舉國上下紛紛送來賀表,照舊例應該升他們的官。但是這個傳統是五代時期的陋習,現在冗官太多,不應該再繼續實行這種舊制,用官職施恩了,以免誤用了僥倖之徒。」但是,掌權的宰相認為已經實行了的詔令難以更改,於是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治平年間(1064-1067),暴發重大水災,皇帝徵集救災意見。鄭獬再進忠諫,請求務去虛言,崇以實幹。他說:「皇上徵求臣下意見,目的在採納實行。但自古以來能夠採納合理建議並且真正付諸實施的君主並不多。現在陛下您下詔發動全天下人進言,但是您日理萬機,勢必不能一一看完這些意見。我認為應該選拔官吏,設置專門機構,掌管天下人送來的奏章,同中書、樞密院[2]。兩府近臣認真仔細研究,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有疑問則廣泛諮詢,共同解決。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辦好,這才是順應天道。希望陛下採納群臣的意見,寬容地聽取,這樣做顯然比只在史書上寫『某年遇災,帝廣聽意見』等空話有益得多」。皇帝隨後採納了他的建議。
視頻
淮揚大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狀元一般封什麼官,初三網,2019-10-26
- ↑ 樞密院到底是個什麼機構,個人圖書館,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