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混
拼音; hùn/hún
部首; 氵
字碼; U+6DF7
五筆; IJXX
倉頡; EAPP
鄭碼; VKRR
筆順; 丶丶一丨フ一一一フノフ
字級; 一級
平水韻; 上聲十三阮,上平十三元
總筆畫; 11
四角; 36112
注音; ㄏㄨㄣ
文字含義; ❶◎混hún
〈形〉 (1) (形聲。從水,昆聲。本義:水勢盛大)
(2) 同本義 [torrent]
混,豐流也。--《說文》
汩乎混流。--司馬相如《子虛賦》
或混淪乎泥沙。--郭璞《江賦》
(3) 又如:混淪(水旋轉的樣子);混澒(水流漫涌迴旋的樣子);混瀁(水大無邊的樣子)
(4) 渾濁,水多泥多雜質而不清澈 [muddy]
時混混兮澆饡。--《楚辭·王逸·九思·傷時》。注:"混混,濁也。"
玄混之中。--《文選·班固·典引》
(5) 又如:混混(渾濁);混穢(使混濁污穢);混渾(渾濁不清)
(6) 糊塗 [confused]。如:混混沌沌(迷糊不清醒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混混(糊裡糊塗,無知無識)
(7) 胡亂 [careless]。如:混說八道(胡說八道);混說(胡說)
詞性變化
◎混hún
〈副〉
(1) 全部。同"渾" [all]
輯政蹈故,混不加修。--明·方孝孺《張彥輝文集序》
(2) 整個。同"渾" [whole]
(3) 另見hùn
常用詞組
混蛋 混球兒
❷◎混hùn
〈動〉
(1) 混同,混合摻雜 [mix]
若能類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國語·周語下》
吿堯之時,混吾之美在下。--《管子·侈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
天下混而為一。--《淮南子·覽冥》
六合既混。--《太玄·玄圖》
混逐蔓延。--[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2) 又如:混融(混和。混和融合);混淆(混雜);混撓(混雜;攪亂);混纏(攪在一起;糾纏);混羼(混雜;攙雜)
(3) 用武力統一 [unite]。如:混並(合併;統一);混齊(統一;混同)
(4) 鬧;攪亂 [make trouble]。如:混瀆(胡亂糾纏);混踐(打擾;糟踏);混擾(隨意打擾);混攪(胡鬧)
(5) 苟且度日;苟且謀取 [drift]。如:混窮(苟且度過窮困的日子);混營子(為謀生而當兵)
(6) 欺騙,企圖矇混過關 [fool]。如:混賴(用矇騙的手段占為己有;矇混抵賴);混冒(矇混冒充)
(7) 冒充 [pass of as]。如:魚目混珠;混他的招牌
(8) 埋伏,躲藏 [lurk]。如:混在其中的叛徒
(9) 另見hún
字型
字源演變; 從小篆到楷體的演變
字形對比;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胡本切《集韻》《韻會》戸袞切,$音倱。《說文》豐流也。一曰雜流。或作渾。
又混沌,元氣未分也。《老子·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又《集韻》胡昆切,音䰟。人名。漢有屬國公孫昆邪,或作混。
又《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混夷,西戎名。或作緄。通作昆。《詩·大雅》混夷駾矣。
又同昆。《周禮注》混淪,卽崑崙。
又《集韻》《韻會》《正韻》$古本切,音袞。與滾同。大水流貌。《孟子》原泉混混。
姓氏
混(讀作kūn)姓,混【混、倱、緄、昆】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渾敦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三五歷記》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在史籍《五運歷年記》中亦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髡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盤古氏,又稱渾敦氏,為上古第一帝,在史籍《莊子》中記載:"南海之帝為修,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修、忽乃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修與忽欲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中的渾沌,即渾敦,又曰混沌,字雖有異,但字音相同,這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字音相同,字可以互假通用的原理。
渾敦氏在歷史上又稱"帝江"和"帝鴻氏"。在史籍《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釋曰:"江讀如鴻"。在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匿,天下謂之渾敦是此"。顯然,《莊子》的寓言來源於上述歷史文化背景,而並非其虛構,因此渾敦氏所建的中央之國亦應存在。
盤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國,簡稱為"中國",立於天山湯谷,即今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語譯為"高原上的山"。隨着盤古氏族的遷徙腳步,天山一名亦移植於各地。中國古代時期的唐古拉山、崑崙山、祁連山、仲山、中山、鐘山、湯山、唐山、景山、常山、恆山、齊山、我山、殷山、陰山、白山、長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華山等山皆稱"天山",因此,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上述山名為國名的王國和王朝皆為中央王國或中央王朝。
渾敦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渾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省文簡化為渾氏、混氏、敦氏等。
第二個淵源:源於古混夷族,出自西周時期西戎族,屬於以國名為氏。
混夷,氏西周時期對西戎的另一稱呼,亦稱作緄夷,後來通作昆夷。有漢化者按漢俗稱作混氏、緄氏、昆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古昆邪國,出自漢朝時期屬國公孫昆邪,屬於以國名為氏。
漢朝初期有屬國,名為公孫昆邪,亦作混邪國。在漢景帝滅了作亂七國之後,混邪國亦被撤消,其國民有以其國名為姓氏者,稱混邪氏,後省文簡化為混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古混淪,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混淪山,屬於以地名為氏。
混淪山,即崑崙山。有許多西北民族以其為部落、氏族稱謂,後逐漸成為姓氏。漢化稱混淪氏,省文簡稱為混氏、淪氏等。
第五個淵源:源於古扶南國,出自南亞古扶南國君主混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扶南",是常出現在中國史書上的一個南亞古國名,明朝以後的漢史將它改譯為"柬埔寨"。
公元一世紀末,扶南國正處於部落階段晚期,向早期國家階段轉化。從"激國"來了一個叫混填的人,他率領一支軍隊從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現在扶南國的腹地。柳葉女王倉促率軍應戰,但混填的軍隊弓箭手英勇強悍,能戰善射,結果,柳葉敗北,被迫投降。降服後的柳葉嫁給了混填為妻,兩人共治扶南國。
柳葉和混填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柳葉催促丈夫給他們分封城邑,令其各自稱王,並派遣其第二子、第五子到東漢王朝的都城學習漢禮、政治、軍事和儒學。後來,七個兒子分別領兵擴張作戰,兼併了周邊數國。
經過數代,扶南國再闢土數千里,其疆域大體相當於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基本奠定了當代柬埔寨的領土基礎。
混填與柳葉的七個兒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後來其中一位邑王叫混盤況,運用計謀離間其餘六位邑王,讓他們互相猜疑,然後起兵逐一將六個邑王消滅,然後派遣自己的幾個子孫來分治各邑,稱為小王。
混盤況年高至九十餘歲逝世,立中子混盤盤繼位為扶南王,將以國事委任大將范蔓管理。混盤盤在位三年逝世,扶南國人共同推舉大將范蔓為王。范蔓勇健有權略,以兵威攻伐鄰國,各鄰國都服屬扶南國,范蔓自號為"扶南大王"。
混氏族人此後遷徙到交趾(今越南)地區和中國西南部地區生息繁衍,按漢俗稱混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地區。
各支始祖 遷徙分布:
扶南國:
"扶南",是常出現在中國史籍中的一個南亞古國名,明朝以後將它改譯為"柬埔寨"。如今的柬埔寨就是古代扶南國的一部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一直以來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國家,在剛興起時與一個女子的命運緊密相連。
扶南國,漢史書籍又稱為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島的一個印度化古國,建國於公元1世紀,《漢書》中稱為究不事,遺址在今柬埔寨境內,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國都在公元五世紀在毗耶陀補羅城(Vyadhapura,梵文:獵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東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國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對音。
公元一世紀末,扶南國正處於部落階段晚期,向早期國家階段轉化。當時,扶南國的許多部落之間征伐不斷,民不聊生,人們都期待着救世主的降臨。此時,一位名叫柳葉的女子脫穎而出。她年少美貌、體格健壯,天生睿智,善於協調人際關係。當時的扶南國社會還留有母系氏族制特徵,婦女地位相當高。於是,各部落一致推舉柳葉為領袖。這樣,柳葉就成了柬埔寨歷史上第一位國王。
成為一國之君後,柳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治國有方,頗有建樹。但沒多久,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內訌,扶南國軍備鬆弛,國力有所下降。
據史籍《南齊書》記載,扶南國之南,有徼國,有人名混填。有一天夜裡,混填夢見天神賜弓,早晨起來,便到廟中神樹下,果然得到一把神弓,隨即按照夢中指示,率領一支軍隊從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現在扶南國的腹地。
常用詞組
混編 混沌 混飯 混紡 混汞 混號 混合 混合物 混混兒 混跡 混交 混交林 混進 混亂 混茫 混蒙 混名,混名兒 混凝土 混日子 混入 混世魔王 混事 混同 混為一談 混淆 混淆黑白 混淆視聽 混淆是非 混血兒 混一 混雜 混戰 混賬 混濁 混子 混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