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北京西南98公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是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185年,相继建成了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以及王爷园寝2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寝1座,共计14座陵寝。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1]。
清西陵具有极高的史艺价值,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道光皇帝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龙隆恩殿;嘉庆皇帝的昌陵隆恩殿,地面采用花斑石铺墁,有满堂宝石之誉;光绪皇帝的崇陵采用贵重的铜铁木建造,有“铜梁铁柱”之称;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建有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清西陵永福寺、行宫为清代陵寝附属建筑仅存孤例。
清西陵山川秀美,景物天成,自然环境极具亲和力。这里群山环护,河道纵横,北易水河及其17条支流纵贯陵区,如此丰沛的水源在华北地区是不多见的。15000株古松和20万株幼松遍布陵区,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具有极高的休闲、度假、养生价值。
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景区对外开放;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清西陵
外文名称 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800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8:00至17:3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
门票价格
120元
著名景点 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永福寺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北保定
建议游玩 建议3-5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目录
建设沿革
修建盛期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为其子永琏(端慧皇太子)选择陵地时曾选择此处,后来抛弃。
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登基后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按照乾隆为他选好的陵址,于即位当年开始兴建,到嘉庆八年(1803年)完工。 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陵妃园寝。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护大臣永鋆奏报嘉庆帝发现昌陵工程有工程质量问题,由于连月大雨,几处建筑出现渗漏,嘉庆帝立即派人查看,经过检查发现昌陵几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嘉庆帝紧接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修。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宣宗道光帝修建了慕陵。慕陵是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
咸丰帝本来在清西陵选择了金龙峪和龙泉峪两处宝地,但后来选择了东陵龙泉峪。慈禧太后为同治帝选陵是选择了清西陵的金龙峪和清东陵的双山峪,但后来慈禧太后破坏了乾隆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将同治帝的陵地选在了清东陵的双山峪。
清崇陵于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1938年,崇陵地宫被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西陵文物保管所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即尽最大努力保存文物的真实性)的原则,以确凿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未增加一座建筑,从主体建筑,大木结构、规制,甚至连门窗格扇等都保持原状,成为修缮、参观清代陵寝的样本。在对清西陵建筑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亦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15000余株古松柏林的完好保存又是清西陵环境风貌的真实写照。清西陵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国四年(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
地理环境
清西陵位于东经115°13'-115°25',北纬39°20'-39°25'之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规模布局
建筑规模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3]: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陵区布局
清西陵陵区内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
主要陵区
清泰陵
建筑形制
清世宗泰陵,居于清西陵陵区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帝及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被视为清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4]。清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陵区构造
大红门
大红门是清泰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据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大红门两侧有宽厚高大的风水围墙向东西延伸,长达21公里,把分布在广阔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寝建筑包容其中。
圣德神功碑楼
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
石像生
石像生指安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龙凤门
龙凤门是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小碑楼
小碑楼又叫溢号碑亭,是放置溢号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门,为双循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镑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溢号和徽号。
朝房、班房
朝方、班房坐落于隆恩门前。其中,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 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名鋍饽房; 班房为护陵官兵值班的驻地。
隆恩门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在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起采,形成了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
方城、明楼
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楼,明楼内竖石碑一统,明楼后即为埋葬皇帝的地宫宝顶。
泰东陵
建筑形制
泰东泰东陵陵内安葬的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泰东陵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
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陵区构造
隆恩殿
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地宫
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清昌陵
建筑形制
清仁宗昌陵是嘉庆帝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嘉庆八年(1803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妃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乾隆传位给嘉庆帝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昌西陵
昌西陵内安葬着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建于1851年至咸丰二年(1853年)。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隆思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5]。
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制虽简陋,却有其特殊之处: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毫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清慕陵
建筑形制
清宣宗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帝不顾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东陵
慕东陵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清崇陵
建筑形制
清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
崇陵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思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陵区构造
隆恩殿
隆恩殿构架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特别是殿内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帝陵的独到之处。
地宫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
溥仪墓
溥仪墓为华龙皇家陵园。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在溥仪墓的两侧,一侧是谭玉龄,一侧是婉容。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宫被盗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内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丝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铜梁铁柱等,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432座古建筑、数以千计的雕刻作品和彩绘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十八世纪3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风俗价值
清西陵还是一个满族民俗文化的风情园。伴随着清西陵的营建,大批满族人迁移至此,从事祭祀和陵寝管理。历经近300年的历史变迁,几十座护陵营房如今已演变成了村落,但大部分仍保持着清代建筑格局,围墙、大门、衙署、庙宇、街道等原始风貌尚存。守陵人后裔依然延续着自己独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饮食、礼仪歌舞等极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此外,保护区内的云蒙山、峨磨寺、永福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历史价值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绪皇帝和珍纪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而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博仪的寝宫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文物保护
损毁
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崇陵,瑾妃墓(盗墓贼误认为是珍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2003年9月,清西陵火焰牌楼上4个石雕蹲龙、1个石雕火焰宝珠被盗,但随后被警方追回。
2011年5月,清西陵泰陵大碑楼华表围栏"栏板望柱"被盗,但随后被警方追回。
清西陵保护区党工委、管委会
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
综合办公室:负责机关人事、机构编制管理以及督查督办、文秘、信息、保密、安全、档案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财务处:负责管理和使用清西陵保护区建设发展和文物、旅游、文化等专项资金。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处:落实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规,确保文物安全和有效利用。
社会事务管理处:负责协调清西陵保护区与所在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系;负责辖区内市场秩序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规划建设处: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编制区域内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负责保护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审批、审查和监督各类建设项目。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要职能是对清西陵进行保护、研究与合理的开发利用。
清西陵林场
办公室:文秘、信息、保密、安全、劳资、档案和后勤保障、值班、督查等工作。经费报表、办公经费使用管理。
生产技术科:负责林场树木管护、防火;景区绿化。
旅游信息
门票
景区联票价格旺季每张108元,60岁以上老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半价54元;其中:泰陵(包括大红门)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崇陵(包括崇妃陵)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昌陵(包括昌西陵)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
新增泰东陵门票价格每张20元;慕陵门票价格每张10元。
淡旺季时间划分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为旺季。
自驾
清西陵景区各景点较分散,游客相对较少,内部道路路面条件较好,适合自驾游。北京方向的自驾游者可沿京石高速南行,过涿州后继续南行,见京昆高速提示牌后西行上廊涿高速涿州方向,西行至张石高速清西陵出口(大约40公里)然后右拐1公里即到清西陵大红门,行程大约90分钟。
最佳旅游
最佳出行月份:每年4月~10月
开放时间
8:00~18:00
视频
清西陵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清风徐来秋愈深,到保定清西陵来个深度文化游,凤凰网河北频道 2019-9-27
- ↑ 沧州一地列河北十大遗址 看看其余都是哪里 ,搜狐网 2016-11-5
- ↑ 清西陵——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豆丁网
- ↑ 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搜狐网 2019-1-19
- ↑ 探古思幽,探访皇后陵中神秘的回音壁 ,搜狐网 20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