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是中國漁業資源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漁業資源(fishery resources)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魚、甲殼類、貝、藻和海獸類等經濟動植物的總體。漁業生產的自然源泉和基礎。又稱水產資源。按水域分內陸水域漁業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兩大類。其中魚類資源占主要地位,約有3萬多種,估計可捕量0.7~1.15億噸。海洋漁業資源(不包括南極磷蝦)蘊藏量估計達10~20億噸。
對水域中經濟動植物個體或群體的繁殖、生長、死亡、洄游、分布、數量、棲息環境、開發利用的前景和手段等進行調查,是發展漁業和對漁業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分為管理性調查和開發性調查兩類。前者針對已開發的漁場進行,旨在合理利用水產資源以取得最大的合理的持續產量。後者是針對未開發的水域進行的,旨在探明新的捕撈對象和相應的開發手段。調查後應提供的資料包括:①特定水域範圍內的可捕魚類和其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種群組成;②種群在水域分布的時間和位置;③可供捕撈種群的數量或已開發程度;④進行開發的適宜技術和手段;⑤必要的投產方式以及合理髮展生產的建議;⑥恢復和合理利用已過度開發資源的意見等。漁業資源調查的質量有賴於大量的海洋調查資料,以提供有關世界各大洋環流和生物分布的範圍,如大陸架、公海的魚類密集分布區往往和不同海流的交匯區、涌升流域表層的輻合區密切相關;近海、河口區域的魚類同樣和交匯區、河川徑流有關等。因此,對海洋學、水文學資料的分析是漁業資源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
漁業資源學
亦稱「水產資源學」。研究水產資源特性、分布、洄游,以及在自然環境中和人為作用下數量變動規律的學科。水產學分支之一。為可持續開發利用水產資源提供依據。主要包括研究水產資源生物學特性的水產資源生物學,研究評估水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水產資源評估學,研究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資源最佳配置規律的漁業資源經濟學等。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