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
渝中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的一個市轄區,是中國共產黨重慶市委員會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的駐地、重慶的政治中心。渝中區位於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狹長半島形陸地上,又稱為渝中半島。渝中區面積23.71平方公里,全區常住人口為63.01萬人。
因渝中區在重慶各區中建設最早,而且長期投資最多,目前是設施最完備的區之一,各大商業商貿金融設施大多在該區設有總部或區域分支機構。由於渝中區多山少地,因此區域內建築鱗次櫛比、高聳如雲,渝中區商用建築平均樓層為27層,平均高度為115米,道路隨地形蜿蜒穿行於高樓和綠樹之間、車流擁擠,入夜燈火輝煌,五光十色,各色燈飾令人目不暇接,聞名遐邇的重慶山城夜景的主體便是渝中區,長江對岸南岸區的南山一棵樹觀景台[1]和虎頭岩是觀賞渝中半島夜景的絕佳之地。
但目前隨着重慶其他城區相對渝中的快速發展,渝中區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被沙坪壩區所取代,而商業、貿易經濟中心的地位亦逐漸在被江北區、渝北區所取代,渝中區只成為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城市中心而已。
目錄
區名由來
自公元前318年,秦國滅巴國並設立巴郡以來,渝中一直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後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歷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1929年,以巴縣城區設立重慶市。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分在今渝中區境。1946年,重厭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
1950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原第一區至第七區命名為第一區。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區境曾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並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1995年3月,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2]。
地理位置
渝中區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處於北緯29°31′50″-29°34′20″、東經106°28′50″-106°35′10″之間,在長江、嘉陵江匯流處。渝中區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面通陸,為東西向狹長半島。渝中區東、南瀕臨長江,與 南岸區水域相鄰;北面瀕臨嘉陵江,與 江北區水域連界;西面與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接壤。
地質構造
渝中區位於新華夏系重慶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和重慶平行褶皺束過度帶的重慶復向斜部位,其構造骨架形成於燕山晚期褶皺運動。構造形跡從東向西依次為:東西兩側分別為南溫泉和觀音峽緊密背斜,中部為重慶復向斜。重慶復向斜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的北北東向的平緩褶皺組成,由西向東有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餘多呈NNE——SSW向展布,並向南轉為SN向。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的平緩開闊式,軸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組成,褶皺傾沒角2~8°,岩層產狀平緩,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區屬 重慶平行嶺谷區,以剝蝕構造地貌為主。地貌類型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控制明顯,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經長期剝蝕後形成丘陵。在長江、嘉陵江長期流經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層組成的平緩開闊褶皺地區,不斷沖刷、侵蝕河床,在地殼相對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殼相對穩定期,河水迂迴側蝕,使沖刷(侵蝕)岸岸坡變陡,常在沖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積岸堆積大量沖積物質。同時,在風化作用和重力地質作用下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不斷發展,使產狀平緩、有厚大砂岩蓋層的軟質泥岩斜坡出現高陡軟基岸坡,如此交替進行,不斷改變河谷形態,岸坡變高變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間剝蝕台地斜坡地貌。區內地形最高點浮圖關電視塔處,高程為389.1m,最低點為長江出境處的 朝天門碼頭,高程約為167.2m。
氣候特徵
渝中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長的氣候特點。據氣象資料顯示,年平均氣溫17.6°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1.8°C;年無霜期341.9天,霧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總降雨的85%左右,由於降雨集中,常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水文特徵
渝中區河流屬嘉陵江、長江水系,長江由南而流經測區,嘉陵江由西而東入境並在朝天門與長江匯合。長江在黃沙溪入境,往北流經菜園壩、朝天門出境。嘉陵江在化龍橋滴水岩入境,往東經李子壩、牛角沱至朝天門匯入長江。
風景名勝
解放碑:位於重慶渝中區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原名「抗戰勝利紀功碑」,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國家紀念碑。
洪崖洞:位於重慶渝中區滄白路旁,面積4.6萬平方米,以「吊腳樓」風貌為主體,依山就勢,沿崖而建,體現了「山城」獨有特色[3]。
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建於乾隆二十四年。占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中山四路:位於上清寺,包括特園(民盟創始人鮮英的公館)、桂園(簽訂 雙十協定的地點)、 周公館、戴公館(戴笠的公館)、張驤公館、國民政府總統府舊址。
紅岩村:位於化龍橋街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設於紅岩村。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博古、吳玉章、王若飛、鄧穎超等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曾在此生活、工作,歷時8年,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遠門:位於渝中區七星崗中山一路段,古代重慶城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陸路通道,是重慶城唯一一段保存較為完整的城牆遺址,也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寺位於渝中區民族路: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佛教協會駐地。
李子壩公園:又名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位於李子壩輕軌車站旁,包含高公館、李根固舊居、劉湘公館、國民參議院舊址、交通銀行學校、金庫舊址。
若瑟堂:位於渝中區若瑟堂巷1號,仿哥特式磚木結構建築,重慶及川東一帶最大的教堂,重慶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慶市(省)級保護單位。
交通
渝中區是重慶直轄市的水陸客運交通樞紐。鐵路重慶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條鐵路幹線的交匯點;朝天門港口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客運港口[4]。跨江大橋有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黃花園大橋、重慶長江大橋及複線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牛角沱大橋、 渝澳大橋、嘉華大橋等,有向陽隧道、八一隧道、石黃隧道等。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6號線等線路經過渝中區。
著名人物
徐文彬[5](1920年~),史學家、書法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文博研究館員,曾任重慶市《文物志》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明朝蘭,民間麵塑藝人,常住渝中區。鑑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上作出的貢獻,渝中區檔案局將其列為第二批建檔名人名單。
名優特產
城市榮譽
2010年11月,渝中區創建市級環保模範區已通過重慶市政府組織檢查驗收。 |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渝中區榮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區稱號,渝北區通過複查繼續保持全國文明城區稱號。 |
2012年2月, 重慶直轄市政府表彰授予15個單位首屆重慶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獎,渝中區成為重慶區縣科協系統唯一殊榮的單位。這是自中國科協1999年啟動創建以來,渝中區連續11年保持全國科普示範區稱號。 |
2012年12月,「第二屆中國愛心城市大會」在福建省晉江市落下帷幕,渝中區榮獲2012年度「中國愛心城市(區)」榮譽稱號。 |
2013年1月,國家衛生部組織專家組結合材料預審、現場考評和綜合評審後,認定渝中區達到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考核方案要求,授予渝中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稱號。 |
2017年11月,渝中區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
2018年11月,渝中區「五長制」實踐入選「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管理創新範例」[6]。 |
友好城市
視頻
渝中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這裡是觀看立體城市重慶的最佳地點,也是網紅打卡地,中國城市規劃網,2019-09-05
- ↑ 渝中區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2015-01-15
- ↑ 洪崖洞:吊腳樓里的印象重慶,行知部落,2019-12-12
- ↑ 朝天門還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新浪博客,2014-9-3
- ↑ 徐文彬,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2013-03-23
- ↑ 渝中區城市管理「五長制」實踐入選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管理創新範例,騰訊大渝網,2018-11-28
- ↑ 外事工作上台階 服務渝中更開放,騰訊網,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