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店鎮
溫店鎮隸屬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位於黃河三角洲開發區北端,是山東半島和京津唐地區的連接地帶,又是環渤海經濟區與沿黃經濟帶的交匯處,距北京400公里,天津240公里,黃驊港120公里,青島港420公里,距濟南120公里。
1956年置溫店鄉;1958年改設溫店人民公社;1964年改為溫店區;1970年復稱溫店公社;1984年改為溫店鎮。2011年末,幅員面積78.51平方公里,轄72個行政村,總人口40257人。2011年,溫店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26億元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07元,工業增加值8613萬元。
溫店鎮是山東省省級生態鄉鎮 、濱州市市級文明鄉鎮。[1]
目錄
建置沿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此地為六區。
1949年末,改稱九區。
1956年2月,改設溫店鄉,因政府駐地位於溫店村得名。
1958年4月,改設溫店人民公社。
1964年5月,改設溫店區。
1970年,復稱溫店公社。
1984年撤銷溫店人民公社,設立溫店鎮至今。[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溫店鎮地處陽信縣西部,介於東經117度15分至117度52分,北緯37度26分至37度43分之間,東靠流坡塢鎮,南接洋湖鄉,西鄰樂陵縣鐵營鄉,北依慶雲縣尚堂鎮。鎮政府駐地溫店村,東距陽信縣縣城20公里。轄區東西最大距離9.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7公里,總面積78.56平方公里。
氣候
溫店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風發生,氣溫回升快,蒸發強,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多雨,常有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發生;秋季秋高氣爽;冬季氣候寒冷乾燥,盛行偏北風。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8月,溫店鎮轄西郝、東劉、王坤兮、小姜、西李什、東李什、大姜、丁廟、王褚、趙井斗、後閆張、中閆張、前閆張、王二官、小仁、九聖堂、郭樓、西車、後吳店、前吳店、黑張、石佛、前邊、後邊、王槓、東蔡、中蔡、蔡王集、齊家、邱家、黃廟、下馬李、西辛莊、北蔡、高浪頭、大營、小營、何家、寧王、西小張、趙牌、車家、溫家、孫徐唐、溫店、鎮吳、趙家店、大卜楊、徐堡、李大人、宅西劉、張官宅、辛法張、張勝還、李泗池、菅家、胡家、田家、慶雲趙、趙馬虎、北楊、大楊、范家、馮家、栗家、雙廟楊、范閣、油王、劉廚、齊宅、孫扣、信家共72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溫店村。[3]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溫店鎮總人口35954人,其中男性18091人,女性17863人;家庭戶戶數9629戶,家庭戶總人口35876人,其中男性18037人,女性17839人;0-14歲8333人,其中男性4324人,女性4009人;15-64歲24858人,其中男性12506人,女性12352人;65歲及以上2763人,其中男性1261人,女性1502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總35552人。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0257人,其中男性20431人,占50.75%;女性19826人,占49.2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806人,占91.43%;回族3451人,占總人口的8.57%。人口出生率13‰,死亡率7.9‰,人口自然增長率5.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12人。
民族
溫店鎮屬漢族聚居區,以漢族為主體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4]
經濟
綜述
2011年,溫店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26億元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07元,工業增加值8613萬元,財政總收入244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6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末,溫店鎮有耕地面積6.25萬畝,人均1.55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穀物為主。
2011年溫店鎮農業總產值2.26億元元,比2010年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7207元,同2010年比增加1042元。
溫店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8萬噸,人均1202千克,其中小麥2.44萬噸,玉米2.41萬噸,穀物2.41萬噸。
畜牧業以豬、羊、肉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7.43萬頭,年末存欄2.69萬頭;羊飼養量5.16萬隻,年末存欄2.23萬隻;肉牛飼養量5.98萬頭,2011年末存欄2.37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02.56萬羽,2011年末存欄51.27萬羽。
第二產業
溫店鎮第二產業以生物質發電、糠醛、複合木地板、古典家具、塑料製品、外貿服裝、白酒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4.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擁有工業企業21家,職工1050人;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613萬元,比2010年增長15.34%。其中溫店循環經濟產業園已納入濱州市重點扶持的50個特色園區中。
第三產業
2011年,溫店鎮財政總收入244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48%。完成營業稅233萬元,增值稅257萬元,企業所得稅10萬元。[5]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溫店鎮有鎮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4處,各類文化專業戶7戶,各類圖書室24個,藏書5餘萬冊,美術、書法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26人,西河大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教育
2011年末,溫店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1413人,專任教師17人;小學8所,在校學生2672人,專任教師14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學生824人,專任教師6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03萬元,比2010年增長54.6%。
醫療衛生
2011年,溫店鎮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8個,門診部(所)17個;有床位96張,每萬人擁有病床2.6張;固定資產總值42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7名,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17人,註冊護士2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2.5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溫店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97戶,人數1470人,支出164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90元,比上年增長20%;醫療救助1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30人次,共支出8.15萬元,比上年增長6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1.9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0.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5%;敬老院1家,床位54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71萬人,參保率92%。
2015年10月13日,陽信縣西部中心敬老院建成,建築面積13150平方米,設計床位600張,總投資6000餘萬元,集中供養陽信縣西部溫店鎮、金陽街道、翟王鎮、流坡塢鎮和洋湖鄉5個鄉鎮街道"五保"老人。[6]
民間藝術
素花濃墨
吳宗倫,字覺源,1943年出生在陽信縣溫店鎮吳家村。2003年他的國畫《梨鄉風韻》入選濱州市文聯《渤海風黃河情》一書,2004年國畫《白梅》入選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並獲二等獎,編入紀念冊一書。他的作品被濟南、淄博、濰坊等多處單位和個人收藏。為陽信縣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五彩雲詩書畫社秘書長。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流行於陽信縣與惠民、樂陵接壤的西南部的洋湖、溫店兩鄉鎮,當地群眾習慣稱之為"大秧歌"。這種秧歌有風格不同的三種流派,即"三點子"、"五點子"、"七點子",以大鼓的節奏來劃分,舞姿也有所不同。鼓子秧歌主要伴奏樂器是大鼓,配以鑼、鈸、鑔等打擊樂器。
大鼓是整個秧歌隊的核心伴奏樂器,直徑一米以上,聲震如雷。大鼓一響,秧歌隊便隨着強有力的節奏舞蹈起來。秧歌隊中有頭傘、花傘、手鼓、棒、花、外角等組成,不同的角色,做着不同的動作。鼓子秧歌表演,分路行片和跑花兩種形式。路行片也叫跑街筒子。秧歌隊分兩縱隊踩着鼓點的節奏,跳着"蒜辮子花"向前行進。表演至高潮處,所有傘進至中心,變成三路縱隊。跑花也叫按花,跑場子,即在廣場中表演各種陣法。一般常跳的花有"十字街"、"盤城"、"藥葫蘆"、"擔杖鈎"、"梯子掛"等四十餘種。演出中相互轉換,各角色手持道具,扭腰跨步,形態各異。這些花既有兩兵對壘,又有衝鋒拼搏,是兵法布陣的詮釋和體現。鼓子秧歌把音樂、舞蹈、戲曲(外角以戲曲人物扮相為主),融為一體,以動作體現藝術的魅力,被定為山東三大秧歌之首。流行的主要村莊有張王、史張、廟李、油坊張、崔樓、范家等。1945年,陽信縣的秧歌隊參加渤海區慶功大會,受到楊國夫司令員的表揚。1979年,陽信縣的鼓子秧歌參加全省民間舞蹈匯演並得獎。
城鎮榮譽
山東省省級生態鄉鎮
濱州市市級文明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