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遊記二題文(熊平)

遊記二題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遊記二題文》中國當代作家熊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遊記二題文

在秦皇島小住,已游過北戴河南戴河多個景點兒了。金夢海灣,一個風光旖旎遊人熙攘的所在,我差不多每天清晨都會「到此一游」,計步器顯示我步行的數字,不超一萬,也過八千。於是,好奇和貪玩之心更甚,想去游一游碣石山和碣石。這兩個去處,一個是山,一個是海,按地圖測算,直線距離約八十公里,除了遐邇傳聞的秀美風光,對我深深吸引,從書本兒上和網絡上獲得的一知半解的人文故事,更是讓我心嚮往之。

那天中午,赴孫女公婆家吃過宴席,謝過親戚們的盛情,我便讓兒子開車,按導航指引,直奔碣石山去。

碣石山究系哪座山,座落何處,千百年來時有爭論。我們那天下午去的碣石山,其主峰仙台頂,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城北郊區。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山腰有秦皇行宮舊址,山上有魏王觀海台古蹟;另外還有水岩寺、娘娘廟、龍潭洞、天橋柱和韓文公祠。這些宮、台、祠、廟等等,是近年的新造還是昔時的遺存,不得而知,我想拜謁的是碣石山。因我們到達碣石山下景區門前,已是下午四點多鐘,時間已不甚充裕,得知登山沒有索道,海拔雖只六百來米,但山勢嶙峋陡峭,徒步上山得繞行十幾公里,即使是捷足者也要兩個小時,我自知力不從心,老伴兒和兒子他們對上山亦表否定。景區工作人員見我們沒有上山的打算,便接着介紹,說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在這裡留有碑刻,自頌功績。還有魏王曹操,平定烏桓班師回朝途經這裡,寫下了傳世之作《觀滄海》。他指了指左近門額上大書「淨土道場」的牌坊,說裡面有許多古建,歡迎我們前往參觀。我見石階深遠,畫棟雕梁的屋宇之後,高山聳立,小徑盤砣。既然不能上山,僅參觀一些斗拱飛檐的建築又有何意義,於是,就近拍了些標誌性照片,便悻悻然原路返回。

在路上,我突然想到,景區那位工作人員為什麼稱曹操為魏王?我明白了,曹操從未稱帝,魏武帝是死後其長子魏文帝曹丕追尊的名號,效法周武王姬發尊其亡父姬昌為周文王的故事。死人不可能觀滄海,還寫出《觀滄海》的詩來。曹操寫《觀滄海》時,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漢獻帝還在。後人稱他「魏武」,一是敘述方便,二是表示景仰,也是行文習慣,約定俗成。我又琢磨,秦皇漢帝記功之碑,即使尚存,抑或今人複製,能有幾人知之,倒是曹操的《觀滄海》十四行詩,卻能千古流傳——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哉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想象豐富,情景交融,可以想見,曹操其時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歷史的煙塵,湮沒了秦皇漢帝自頌功績的碑刻,卻未能湮沒曹操的詩作,反而更加清晰明朗,銘刻在人們心中,連我們已故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寫了《浪淘沙·北戴河》,表示讚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我正默誦曹操和毛澤東的名句,車過昌黎縣城,見有「韓愈街」路牌,又讓我想起了這位自稱「郡望昌黎」的唐代文豪,為諫迎佛骨被貶潮州寫給侄孫韓湘的一首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昔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詩情深意切,悽愴悲壯,讓人嘆息而不禁動容。

我的紛紜思緒,在今古的時空里幾番穿越,這才回到眼前當下。

車出昌黎縣城,心想碣石山我未能登頂覿視,多少有些遺憾,便決定次日目標東戴河,去一睹碣石風姿。

次日八點,我們驅車上路,亦憑導航指引。京哈高速公路走完,進入省道縣道,繼而鄉道村道,十點多鐘,順利到達。

碣石,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東戴河區一個叫止錨灣的海上。

沙灘上遊人如織,海面上快艇如梭。從沙灘望去,碣石是由大小高低形狀各異的五塊巨石構成的一個群體,靠左的一塊最為高大,五塊巨石像是漂浮於碧波之間,隨風蕩漾。

我請教一位保潔員,他抬手指向碣石,說這堆大石頭,除了就叫碣石,還叫孟姜女墳,過去清明時節,還有人來此祭拜。此時大海是平潮,碣石離沙灘不過半公里多點兒,大海退到最低潮時,有人會捲起褲腿蹚到碣石身邊,親近碣石,觸摸碣石,還可撈魚摸蝦。他看了我一眼說:你不行,年歲大了,即使退潮時你還來這裡,這水你也絕不能蹚,就算你蹚過去了,漲潮回來你的腳步沒有水快,怕出危險。你想看個究竟,花兩張錢乘坐快艇繞上一圈兒,不就得了。

為了一睹碣石真容,我聽了保潔員的建議,讓兒子陪同,花了兩張大鈔,登上一艘快艇。雖是微風輕拂,海面上已是後浪推着前浪,由遠而近,直撲沙灘,快艇破浪前行,激起更高的浪頭,一次次迎面打來,對着我的頭臉猛潑狂澆,讓我衣褲盡濕,我不禁驚叫,慢點兒!慢點兒!直到離碣石數十米處,快艇才減速慢了下來,我和兒子一邊細看一邊搶着拍照。但見碣石嶙峋交錯,凹凸參差。還想看得仔細些,快艇又突地加速,雪白的浪頭從前舷那裡沖天而起,我無奈只得閉目屏氣,任憑那不斷打來的浪頭,對我披頭蓋腦淋了又淋。這麼一去一來兩番洗禮,讓我回到沙灘好一會子,還心存餘悸。

要知巧,問三老。想着孟姜女墳的傳說,我又請教了景區一位臂戴紅袖章鬢上有白髮的管理員。他說,這事未必是真,但我們這裡老輩人都信,說孟姜女哭倒了山海關那邊一段百尺長城,秦始皇恨得咬牙切齒,必欲殺之而後快,後見孟姜女美艷非常,便改了主意,要納之為妾。孟姜女怒斥秦始皇,說他殘暴不仁,江山必不長久,隨之便投海自盡。時人對孟姜女稱頌有加,說她既節且義,遂葬其屍身於碣石之上,還在離此二十公里的山海關那邊,修建了孟姜女廟,供奉這位偉大的女性。

前後兩天,我遊了被曹操省掉山字的位於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和被老百姓神化了的遼寧省綏中縣的碣石,進一步知道兩個碣石的各自淵源,名雖相同實則有別,彼此並不相矚望。但兩個地方風景都好,又都有故事。游過之後我也想說,幸哉至哉,歌以詠志!

山海關情思

盛夏時節,我來到這個以一位皇帝尊號命名的城市——秦皇島,已小住多日了。

秦皇島市,有兩個行政區同時是全國聞名的風景區,一個是北戴河區,一個是山海關區。

北戴河,連同南戴河多個風光綺麗的去處,我都游過了。現在,我佇立良久的地方,正是山海關關樓之下。我懷着敬畏的心情,一次次仰視並拍照關樓門額上五個雄渾的大字——天下第一關。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征虜大將軍徐達與副將常遇春,還有胡大海,奉朱元璋旨意,維修永平和界嶺等長城關隘之後,再於河北省秦皇島之東北,新建一座北倚燕山南入渤海的最大城關,與九年前所建甘肅省酒泉西北的嘉峪關遙相呼應。建關地址劉伯溫軍師早已選定,因此關建成倚山入海,故朱元璋稱之為山海關。

山海關工程浩大,數萬民工和工匠流血流汗將近三年,主體部分才告完成。其後兩百多年,不是關就是城,不是城就是關,增建維修少有間斷。就某個歷史層面而言,長城及其關隘,見證了明朝如何走向興盛又如何走向衰亡。

山海關的關牆,多以長方形塊石為基,再以浸濕的城磚漿砌,採用一層磚一收縮的工藝,每層磚收縮的幅度,約為三個毫米。其所謂漿砌,並非用的水泥沙漿,那時,現代意義上的水泥尚未問世,用的是糯米熬化摻以石灰白礬打成的糨糊。此外,山海關一些關鍵部位漿砌磚石,還加用了榫卯結構。山海關工程,那個時候,敢說堅不可摧。

今人測量,山海關關牆最高處二十二米,多數牆段高一十四米;關牆頂部的厚度、應該說寬度,一般為七米,若遇山樑嶺脊,寬處十多米、二十多米、三十多米的都有。我們走在城牆上不禁驚訝,這哪裡是城牆,分明是蜿蜒伸展的跨山越谷的城頂公路和城頂廣場。

除了關樓也稱箭樓是「萬丈高樓從地起」之外,有的城頂廣場,還建有斗拱飛檐的料敵城樓。

城頂公路和城頂廣場內外兩側都有女兒牆,又叫邊牆,內側的邊牆略矮,以屋脊形的磚石封頂,外側的邊牆較高,封頂用的亦是屋脊形的磚石,不同的是,另砌有一個一個等距離的凹字形垛口。

我們在城頂公路上緩步而行,來到一個最開闊處,這裡估計有三四個足球場大,無疑是剷平了的一個山頭兒,聽說名叫點兵場,清一色規整的石塊鋪地。點兵場中央,有一長約十米寬約三米高約兩米的石台,台上並列三尊石像,中間是徐達,右邊是常遇春,左邊是胡大海,他們面向關樓,還像當年建關守關時的樣子,氣宇軒昂,雄姿英發。

站在這裡向關內看去,讓人目不暇接,除了市廛人家,樓台亭閣,還有連海的湖塘和接山的園林,人群車陣熙來攘往,極其繁華。

站在外側邊牆處,從垛口向關外眺望,見數公里外低矮的山脊上和蒼莽的樹林裡,有城牆若隱若現。據說,山海關景區,圈入了二十六公里長城。這裡看到的山脊上和樹林裡的城牆,不知是否在景區圈內。收回目光向城下俯視,見到的是圍繞城關的茂密蔥蘢的竹梢樹杪,烏泱泱如同海浪隨風涌動。

城頂公路在操場左前方轉了個胳膊肘的大彎,繼續向前延伸。

我們是從東羅城進入關樓,順左側石階登上城頂的。時而走在城頂公路上,時而走在城頂廣場上,還參觀了城頂的臨閭樓和靖邊樓,走走停停約兩個小時,算是走了山海關城池大半個周遭。站在這裡的最高處,對照航拍的山海關全圖,可分辨外城、內城和瓮城,還有隱隱約約的敵樓和炮台。

山海關還有南翼城、北翼城和西羅城,要去須得徒步,大暑天十幾公里,我們只好割愛,驅車徑直去了老龍頭。

老龍頭與長城東端入海處的九門口相接,城牆及其兩側亦如山海關建制。雕樑畫棟的澄海樓面向大海居高臨下,上有「雄襟萬里」的橫匾,其下城頂偏右,有「天開海岳」的豎碑。老龍頭離山海關主體約三公里,山海關入海處與老龍頭入海處彼此相望,勢成犄角。這裡是萬里長城的起點,也是山海關的配套工程或者說組成部分。一位遊客邊拍照邊風趣地說:這裡是老龍頭,嘉峪關是老龍尾,從龍頭到龍尾全長六千七百公里,真厲害啊!對那位遊客的說法,我笑着點頭,表示贊同,跟着補了兩句:老龍頭是萬曆年間修建,嘉峪關是洪武年間修建,這個龍頭和那個龍尾,時間距離兩百年了!

從老龍頭旁門下石階拐彎走完甬道,來到海濱沙灘廣場,我在一張條椅上坐下,兩條腿真就不想動了,可我的思緒卻片刻未停,隨着輕拂的海風和涌動的海浪一起飛揚。我詫異,我感嘆,山海關連同老龍頭,作為一個整體,其氣勢的雄偉宏大,構築的奇巧精湛,特別是連山接海的總體布局,作為城池關隘,絕對是天下第一!

有資料記載,山海關為徐達設計並領工修築,老龍頭乃戚繼光規劃並率軍建造。我有點兒疑惑,點了百度,徐達是1332年出生,戚繼光是1528年出生,前者年長後者一百九十六歲,不,應該說早生一百九十六年。山海關興工是1381年,徐達時年四十九歲,老龍頭興工是1579年,戚繼光時年五十一歲。二人先後興辦工程之說若能成立,我只能認為,戚繼光與徐達雖是陰陽相隔,因為心之所謀都在大明,力之所使也都在大明,於是你建大端,我補遺缺,使其完善,將一座千古不沒的山海關和老龍頭獻給大明,成為大明的京都拱衛。

吃罷午飯,已是下午三點多了,鑽進車子取路回城,我的思緒又隨着車窗外面閃過的景物飛揚不止。

史稱,長城為春秋末葉的燕國首先構築,跟進的是趙國。秦統一六國之後大規模延伸連接,名曰秦長城。其後,各朝各代或多或少都有增建或是修繕,至明朝再次也是最後一次大建大修,被史家稱為明長城。燕國的版圖,正是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東北以及遼寧省西南的廣大地區,山海關和老龍頭地理位置恰在其間。真有點兒巧合,萬里長城的修建,始在燕地,終也在燕地。

我想得最多的,是長城的歷史和戰略意義

不論哪個朝代的長城,雖說起過一定的防禦作用,但最終都未能靠它保住江山,秦、漢、唐、宋、元,無一例外。至於明朝,除了長城,還修建了山海關和老龍頭,擋住努爾哈赤的馬蹄了嗎?沒有!山海關興建二百六十三年,也就是老龍頭興建六十五年,便國祚不續,江山易主。

我們中國真正的萬里長城,真正的天下第一關,是人民和軍隊。人民和軍隊的心與國家的心緊貼一起,信念統一,意志共同,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懼戰,再加上領導者居安思危,不松警惕,不忘戰備,懲治漢奸,防止內亂——這就是聳立在一切敵人面前的萬里長城和天下第一關![1]

作者簡介

熊平,1958年開始寫作,有小說、散文、詩歌、辭賦和小品,散見於省內外報刊和多種選本,現為湖北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