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頭小吃
湖頭小吃 |
「湖頭傳統小吃有一百多個品種,遍布街頭巷尾,有『頂街芋包,下街粿』之說,流傳至今。」說起湖頭小吃,該鎮湖二村支部書記李清黎如數家珍,「目前市場上最受讚美的小吃就有二三十種:米粉、雞卷、觀音茶葉燜肥鵝、芋包、咸筍包、糯米糕、安米果、油蔥粿……」當地還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湖頭小吃攤,三步有一攤,大街小巷都擺滿;上起影劇院,下到四角井, 到處都有小吃的風味,花樣多,又便宜, 包你吃飽吃巧又滿意……」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湖頭小吃
是否含防腐劑:否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儲藏方法:常溫儲存
主要原料:米粉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
副作用:無
小吃介紹
湖頭米粉
湖頭特產米粉系閩南傳統產品,歷史悠久,馳名國內外。原料選購安溪湖頭優質大米,取大山頂天然清溪甘泉,採用傳統手工精製而成。色澤鮮白,粉條松韌,易煮快熟,味清無酸質,攜帶方便,衛生可靠。適用於宴會,家常快餐,禮品及旅遊野營。
米粉以安溪縣湖頭為佳。湖頭米粉作坊星羅棋布,僅福壽、湯頭兩村有80/%農戶以製作米粉為生。湖頭米粉的製作與眾不同。首先是水,採用閬溪甘泉;其次,挑選優質白米;再次是曬場,在日照長、輻射強的溪畔沙灘上,上曬下烘,兩面煎蒸。猶以用福壽村的井水製作的「福壽米粉」為正宗。其白如晶冰,滑如青絲,韌如膠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爛;可煮可炒,可燉可餾,油多不膩,油少不澀。
咸筍包
1.特點
中秋佳節,湖頭人喜歡蒸咸筍包。咸筍包由外皮和內餡兩部分組成。外皮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紫菊和紅糖;內餡的主要原料是生筍、豬肉和調味品。其製作工藝是:①將糯米洗淨、浸透,磨成漿,倒入白細布袋中慢慢壓去水分,成為糯米泥。②到田間選采野生肥嫩的紫菊,洗淨後放進鍋里煮熟,撈出壓干,放在石臼里舂得勻化無渣,變為紫菊泥。③把糯米泥、紫菊泥和紅糖混在一起,搓揉均勻。④將糯米紫菊泥用手掰成一小塊一小塊,搓成圓團後壓扁,包上生筍、豬肉泥等內餡,底部墊上一小塊粽葉,放在蒸籠里。⑤文火蒸熟後,包子表面抹上少許蔥油,以防粘手,即可起蒸。 咸筍包外皮甜嫩,內餡咸香,甘咸相宜,奇香撲鼻,誠為佳品。
2.傳說
李光地帶御廚傳授秘方
「湖頭咸筍包已有300多年歷史了,是李光地從宮廷帶回來的。」李新志說,清康熙年間,大學士李光地為了感激家鄉父老,在回家探親之際帶回一名宮廷御廚,將咸筍包這種小吃的做法傳授給湖頭鄉親。
安溪縣文管會黃炯然副主任告訴記者,當地還有另一種傳說,相傳湖頭咸筍包與明末崇禎皇帝四太子有關。當時,四太子為了躲避清兵的追殺,逃亡到湖頭,帶來了咸筍包等宮廷小吃。至今當地還有個四太子墓。「當然這已無從考證,但給咸筍包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湖頭雞卷
清代,湖頭有不少人晉京為官。京城著名廚師雲集,湖頭人從中學到了不少烹飪技術。返回家鄉後,他們又觸類旁通,推陳出新,於是各種別有風味的小吃在湖頭應運而生。
湖頭風味小吃首推「圭卷」,上至大酒樓,下至小食攤,都有出售,可謂雅俗共嘗。在湖頭,一桌豐盛的筵席,少了圭卷就大為遜色;一攤小食攤,少了圭卷就少人問津。
湖頭圭卷選料精美,製作講究。主要原料是豬肉、蔥頭、雞蛋、地瓜粉、蝦米、調味品等。製作工藝是:一斤瘦豬肉,配以三兩胛頭肥豬肉,二兩蔥頭和少許蝦米,一齊剁碎後盛在大盆里,加上兩粒雞蛋漿,放入適量的食鹽、味精、白糖和茴香粉,拌勻後再摻入二兩地瓜粉,揉拌成泥狀,然後用豬內臟的「網紗油」作皮,捲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圓筒,放在蒸籠里蒸熟待用。當賓客上座時,敲入幾個雞蛋攪成漿,倒進切好的圭卷里,邊翻動邊將圭卷夾入流滾油中炸熟,起盤後馬上上桌。此時,整盤圭卷顏色黃橙橙,氣味香噴噴,咀嚼脆酥酥,令人胃口頓開。若佐以黑醋及湖頭歐陽村的特產芫荽,味道會更加濃郁,風味尤顯獨特。
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回家吃到湖頭圭卷時,無不感嘆:「嘗盡天下名菜,還是無法忘記家鄉的圭卷配芫荽。在他鄉如法炮製,也難與家鄉的圭卷相媲美;即使能買到芫荽,也遠不如歐陽村的芫荽香。」
白粿
白粿(糍)簡介
又叫糍,製作方法極其古老。選用粘性好的上等白香米,洗淨浸透,放到蒸籠里蒸透,然後倒進手春石臼舂,每臼要春數千下,直至飯粒全部勻化為糍,取出捏成富有韌性而不粘手的大糍團,再用雕花的圓形糍模印壓成為一個個形如圓月的白棵,上呈現出牡丹或纏枝花等花樣。喜歡吉利的鄉親還在白棵中心點上紅色,便成了佐儆和請客送禮的佳品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