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滕王閣文化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滕王閣

地 點: 江西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建造人: 閬中時

建造年代: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

類 別: 樓閣

重建年代: 1989年10月8日

滕王閣文化,是《滕王閣序》創造出的文化現象、派生出的物質精神財富。《滕王閣序》,是「初唐 四傑」王勃(649或650~675或 676)的最經典作品《滕王閣序》。該賦形成的特殊的歷史人文現象囊括了:辭賦文化、詩歌文化、典故文化、王勃文化、旅遊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名樓文化等豐富的內涵。[1]

目錄

概述

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滕王閣的地理位置)」,地理定位造化了文化傳統定位。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滕王閣,重建於公元一九八九年,詩文書畫琴舞唱演景觀修復俱全。並非是複製的滕王閣,並非是對文化傳承的整容術。世界詩人、滕王閣文化學者、著名辭賦大師、當代駢文辭賦運動先驅、網絡活動家、茶文化泰斗、文化名流---張友茂先生,對「滕王閣文化」的本質內涵,作了精闢的論述:「滕王閣,是國學的、歷史的、世界的文化遺產。」。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餘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與滕王閣結緣

公元663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洪州閻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閣大宴賓客,當地知名人士都應邀出席。王勃正好路過這裡,也應邀參加。因為他才十四歲,所以被安排在不顯眼的座位上。 閻都督的女婿很會寫文章,閻都督叫他預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當眾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際,閻都督站起來說:「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歡聚一堂,不可無文章記下這次盛會。各位都是當今名流,請寫賦為序,使滕王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話畢,侍侯的人將紙筆放在眾人面前。但是大家推來推去,沒有一個人動筆。後來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將紙筆收下,低頭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勃捲起袖口,揮毫即書。閻都督見是一個少年動筆,不大高興,走出大廳,憑欄眺望江景,並囑咐侍從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給他看。 才過一會兒,侍從抄來《滕王閣序》的開頭四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四句的意思是:滕王閣所在之處過去屬南昌郡治,現在歸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軫兩星,地面連接衡山、廬山兩山。 閻都督看了,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寫,一笑置之。其實,這十六個字把南昌的歷史和地理的概況都交代清楚了,縱橫交錯,起筆不凡。辭賦名家、桐城賦派開創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閣,因王勃一賦而定乾坤也。」。 唐代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前四句寫滕王及滕王閣當年的繁榮興盛情景。後四句寫歲月推移,世事變遷,繁華難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類歷史的永恆見證。《增定評註唐詩正聲》云:「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唐詩廣選》:「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王夫之《唐詩選評》評此詩曰:「瀏利雄健,兩難兼者兼之。『佩玉鳴鸞』四字以重得輕。」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鍊、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閒雲」、「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髮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着鸞鈴馬車,掛着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餘。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於空間的有閣、江、棟、簾、雲、雨、山、浦、潭影;屬於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着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裡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並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採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後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採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相關視頻

《尋夢滕王閣》重塑滕王閣千年文化風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