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滿堂圍位於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滿堂村,是一座客家圍屋,1996年11月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堂圍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官姓家族所建,占地13000餘平方米,由上圍、中圍、下圍三個單元組成一個整體。

目錄

歷史沿革

滿堂客家大圍為清朝豪紳官乾榮所建,大圍始建於清道光年十三年(1833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建成,歷時28年[1]

1991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遊覽隘子客家大圍之後題字:滿堂客家大圍。

2006年,滿堂客家大圍展開創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保護維修工程。該次維修首期投資300多萬元。

2007年7月,滿堂客家大圍第一期維修工程通過廣東省文物專家組的檢查驗收,工程質量被評定為良好。

2008年9月,滿堂圍景區正式開業。

建築特點

固若金湯

滿堂客家大圍坐向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整座大圍背靠青山,傍依小河。滿堂客家大圍的牆基格外堅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圍樓主牆基厚達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疊角放花崗岩石條。牆體上布滿了各種瞭望孔、射擊孔。各圍樓僅向外開一扇大門,門板用鐵皮包裹,並有鐵槓橫頂。若遇盜賊侵擾,大門一關,圍樓便成—座固若金湯的城堡[2]。大門兩側或頂部設有水池,若遇敵人放火燒門,只要打開機關,水池內盛滿的便可傾瀉而下滅火。

整個大圍樓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門框、窗框、台階、廊沿、井台等以花崗岩石條砌成,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門窗、家几上雕刻着花鳥、動物等圖案並貼上金鉑。 滿堂客家大圍建在兩河交匯的沙灘上,地基由松木建成。

石圍建築

滿堂客家大圍用料十分考究,所用的石條、石柱、石塊多為花崗岩、大磨石等堅料,甚至是鋪小道,鋪庭用的河卵石等也嚴格選料,大小、形狀、色澤都有一定要求。

滿堂客家大圍建築的門面、地面和柱子都是採用堅固的花崗岩石建造,樓房牆體都是青磚結構。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光滑規整。門框、窗框、台階、廊沿、井台等以花崗岩石條砌成,堅實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

風水寶地

滿堂客家大圍的選址反映了客家人傳統的風水思想。滿堂客家大圍位於黃水河與石下水兩河交匯的河灘地上,寓意河邊大船、水漲船高;建築座西北,朝東南,背靠馬尾獅山,朝向七重山,面向東南方水口方向。

滿堂客家大圍總占地面積有1.3萬多平方米,坐向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整座大圍背靠青山,傍依小河。滿堂客家大圍的左中右(上新圍、中心圍、下新圍)這三個單元,都嚴格遵循傳統風水理念進行規劃建造。

整座大圍頂端呈五點突出,寓意為「五子登科」。中心圍庭院東側有一口水井,稍遠處有棵柚子樹,另一邊則有一棵芙蓉花樹,寓意為大吉(桔)大利(麗);後庭院東西兩側分別種有赤色花和白色花的桂花樹,稱為金桂、銀桂,寓為「金山銀山用不完」。中心圍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鋪設了一個大大的天地陰陽太極圖,即體現出儒家講求的穩重和含蓄,更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天人合一

滿堂客家大圍的左中右(上新圍、中心圍、下新圍)這三個單元,都嚴格遵循儒家觀念進行規劃建造。

中心圍略高居中,里外一共有三層,外層是護衛主圍的傍屋;通過正門進入大圍,兩側各有迎客花廳一間,分為男左女右;迎客花廳兩旁一字排開的平房,屬家傭的住房;中心圍兩邊的上、下新圍緊連其左右,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大圍內總共設有9個大廳,12個院落,4口水井,28個天井,17個議事廳,6個祠堂,大小房間777間;走廊、門框、窗戶、台階、廊檐、井沿、以及家具等,處處都顯精心雕琢的呈祥紋飾圖案;在中心圍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鋪設了一個大大的天地陰陽太極圖,即體現出儒家講求的穩重和含蓄,更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七字崇拜

道教文化之中「7」為吉祥數字,而滿堂圍主人官乾榮又十分敬仰道教文化,故滿堂客家大圍對七字崇拜備至:共777間房,17個議事廳,最高17米,7座梯,7條窗柵,雕牡丹、蓮花、桂花、梅花蘭花菊花、谷穗7種吉祥圖案,7道門檻通7門。

視頻

滿堂圍 相關視頻

醉美韶關行 航拍滿堂圍珠璣巷梅關古道
始建於清道光至今屹立不倒的滿堂客家大圍樓,竟然是用松木作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