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潘國光(Francisco Brancati,1607~1671年) 字用觀,意大利人。1624年入耶穌會。明崇禎十年(1637年)來上海。購潘氏世春堂舊址改建「敬一堂」(今屬南市區),世稱「老天主堂」,當時為上海天主教中心。

潘是第一個常駐上海的耶穌會傳教士。次年,為崇明名醫徐啟元付洗,崇禎十二年被邀至崇明傳教。徐光啟去世後葬上海徐家匯,潘國光在其墓前立拉丁文碑。潘在上海傳教,有利瑪竇遺風,談吐儒雅,廣交士紳,介紹西學,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人成為流寓上海的名士,其所在「敬一堂」成為上海的勝跡。

在其任內,教徒人數有很大增長,據教會史書稱,崇禎十二年有1124人受洗。翌年,又有1240人。崇禎十七年共有3000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湯若望案」發生,諭令各地傳教士集中北京。第二年,潘國光離開上海,經松江付洗約百人,再往蘇州與其他5個傳教士一起北上。後被送往廣州。康熙十年春卒於廣州,其遺體被運回上海,葬於南門外聖墓堂墓地。著有《聖體規儀》、《天階》等。

目錄

傳教士

傳教士亦作宣教師或宣教士(英語:Missionary),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1],很少會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雖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傳教士,一般傳教士這個詞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實際上佛教是最早大規模傳教的宗教,沿着絲綢之路[2]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語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遠方傳教的人,漢語也譯作宣教士,而Preacher一詞則指在人群中進行講道的傳道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