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潘天寿 | |
---|---|
出生 |
浙江宁海冠庄 | 1897年3月14日
逝世 | 1971年9月5日 | (74歲)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阿寿、寿者、雷婆头峰寿者、东越大颐 |
母校 |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
职业 | 画家 |
活跃时期 | 1937~1966年 |
知名于 | 20世纪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 |
知名作品 |
《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 《中国书法史》《江洲夜泊》 《松梅群鸽》《无限风光》 《鹰石山花图》《梅月图轴》 |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浙江宁海冠庄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因触老师经亨颐的讳,故未行用,号阿寿、寿者,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东越大颐。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被推为20世纪画坛四大家)。师从吴昌硕,上溯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其画布局险、大开大合,用笔重“金石味”,朴厚挺劲,赋色沉着斑斓,书法质朴刚劲,个人风格强烈。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一直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1966年文革开始,潘天寿失去了创作自由,以及随之而来的没日没夜的体罚、游斗、逼供,大量优秀的作品也被批判。1971年,重病之中的潘天寿告别人世[1]。
主要作品收入《潘天寿画集》、《潘天寿书画集》等。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
目录
四全合一 得心应手
诗、书、画、印合一是中国画的悠久传统,山水花鸟画更加具有这个特色。凡是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几乎都有诗、书、画、印"四全"的特色,虽然不一定完全平衡,而潘天寿发扬了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潘天寿也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意思是作为一个画家不一定能做到诗、书、画登峰造极,但必须诗、书、画、印四全。而在他不仅对四者有全面的修养,做到画面上的"四全";更可贵的是,他把这四者的结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画中前所未有的统一和极尽完美的程度,从而使传统绘画这种特有的完美法则得到最高的体现。
靈魂的寫照 “一味霸悍” “强其骨”
潘天寿善于以书画之法入印,另具一格。他的篆刻,有书法中凝重苍劲的笔调,有绘画中奇倔壮阔。最能代表他治印造诣的,是那方他常用的白文"潘天寿印" ,这是正宗的汉卬风格,运刀全用中锋,刚中有柔,巧中藏拙,拙中藏巧.以挺细取胜,颇得汉印中"军假司马"、"关中侯印"、"都亭侯印"、"安阳侯印"的神髓[2]。潘天寿追求画面的“明豁” ,因而他特别注意了画中空白的运用,而且他把落款也作为画面构成的重要因素,运用得得心应手。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潘先生有两方印是他灵魂的写照,一方是“一味霸悍”,中国画以前讲究的是书卷气,不要霸悍,但是潘先生就强调一味霸悍,这种霸悍之气到今天,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中国人的雄强之气,另外一方印叫做“强其骨”,我们骨气要强起来,顶天立地、铮铮铁骨,这两方印是解读潘天寿先生绘画非常重要的导引。[3]
奇崛肆意的行草书 成就最大
潘天寿先生书名为画名所掩。吴第之生前亦著文称“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从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明黄道周、倪元瑙和近代沈霖史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潘天寿的笔墨造诣最被人称道的是用笔,黄宾虹曾称赞其“笔力打鼎” ,潘天寿自己认为画家用笔是借鉴了书法的用笔,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笔墨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笔墨的延伸和发展。如今书法理论界普遍认为潘天寿堪称二十世纪书法大家 [4]。
诸体之中,潘天寿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当推他奇崛肆意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与画风十分相似,都为奇险中寓平稳的风格。潘天寿的笔法应规入矩而又随势生姿,由于他笔力生涩沉厚和运笔的率真奔放,使他的笔画姿态多样,笔势变幻令人目不暇接,但总的格调是坚挺峭拔,以方折为主。[5]。
续优秀传统之正脉 迎时代变化之挑战
潘天寿的艺术道路可以大致分几个时期: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积极探索时期(1928-1937年,31-40岁)、风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岁)、求新衍律呈时期(1949-1956年,52-59岁)、艺术全盛时期(1957年-1966年,60-69岁)。
昌硕老人厚爱 海派一拍即合
潘天寿27岁去上海,后任教上海美专。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把他引荐给了吴昌硕。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潘天寿拜谒了八十高龄的吴昌硕。老人十分器重这位二十六七岁的浙江同乡,在书画交往中,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并以此书写一副对联相赠,又作七古长诗加以勉励。这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蔬果图》、《拟伍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潘天寿初学海派画风,但不久又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 ,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呢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还要脱开,实在寿头寿脑,有点儿发傻[6]。
潘天寿受吴昌硕影响很深,笔墨颇得吴昌硕神韵,浑厚凝重,十分大气。他虽比吴小五十余岁,却在魄力气度上与吴颇为接近,所以他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吴派中的健将。文艺界普遍认为吴昌硕有三高足:第一陈师曾、第二潘天寿、第三王个簃。他们的艺术成就都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7]
美术史上说,潘天寿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8]”吴昌硕在《读阿寿画山水障子》诗中,称他"龙湫飞瀑雁荡云,石梁气脉通氤复,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况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9]"
艺专十年 画出自己的面目
据说几年以后,潘天寿为了跳出吴昌硕风格的笼罩,凡是下笔见出吴派影响的,就立即撕掉,足见决心之大。1928 年他离沪赴杭,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云: “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训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进入了他艺术的积极探索时期,这个时期通常称为潘天寿酥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较为安定的有过前后两个十年,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潘天寿碰上了最好的机遇。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建的国立艺专,揭开了中国美术史上意义最深远的一页。杭州艺专在全国举足轻重,该校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术空气比任何地方都浓,环境十分有利创作。
潘天寿在拜识吴昌硕后,花鸟基本上模仿吴体,山水在学习吴体的同时,更多的是潜心于对石涛、石溪的追摹。作于1928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作于1935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6]。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创作1935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画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10]。
苦闷的年代 无用武之地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1945年的《浅绛山水图轴》开阔饱满的方形构图已具有潘天寿的个性,是他确立个人成熟风格的一个标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了一个时期的方针。作为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潘天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权需要他怎么做,他不愿落伍。于是听从学校领导的意见: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比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农兵接受。1950年,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他随着师生一起下乡体验生活,参加土改,前前后后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画创作,其中《蹈跃争缴农业税》(简称《缴公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久,潘天寿受命调离教职,转为替学校收购、鉴定民间古代藏画。他与吴弗之等被安排在民族美术研究室。
他苦闷过,因为不让他上课堂教学生;他疑惑过,难道新社会真的不需要花鸟画、山水画了吗?直到世界和平大会的政治需要,老画家画和平鸽可谓是有了用武之地。1953年他画了大画《松梅群鸽》,又画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丰收,均得到好评。他终于明白共产党、党中央并不反对花鸟画。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创作高峰 大笔揮灑
潘天寿在新中国刚成立坐冷板凳,直到1957年复出。从1957年至1966年是他一生中第二个平静的十年。潘天寿不但创作获丰收,在他执长的美院,中国画教学经过改革完善,也获得了成功。以浙江人物画风靡全酉的新浙派被刮目相看,杭州成了中国画朝圣的地方[11]。
这时期潘天寿除教学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潘天寿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此时,技法纯熟,作品甚丰。而且喜作大画,常常把两张丈二匹幅的宣纸接起来,铺在地板上作画,一连几小时,或蹲,或坐,实在累了,就卧在宣纸上挥写。时而渲染,时而勾勒,画兴大发,竟端起调好的墨水,在宣纸上泼洒[12]。
此时,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学术上,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生活中,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要求让他留在杭州。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
名言: 变从常起
潘天寿是善于打破正格的艺术大师,在他的笔下,独创一格,不受成规束缚,然而,却一贯主张从基础学起。先本乎正,而后求变。他那"变从常起"的名言,不论对作画或治印,都有其指导的意义。
大画之最
他为饭店、宾馆作的大画,都需将纸摊在地板上。潘天寿在作大画他总是强调“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靠的是画面的布局结构和笔墨气势,尤其是作画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质修养。在作这些大画时,他就像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如何驾驱全局的节奏。近现代画家中有谁拥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画作品,潘天寿创造了大画之最。他擅作大画,既取画幅之大,更着意于作品的境界之大。这些大画又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是指墨画。潘天寿的大画触目惊心,让人振奋;小品又极其清新和简练。
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便不落小家习气。[13]“」
意于格调
潘天寿的绘画艺术特別注重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他的作品总给人气魄宏大、令人激动振奋的感觉。 他的花鸟画清新刚健而朝气蓬勃,他的山水画苍古厚重而静穆幽深。他的作品真诚朴实、充溢着內在精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只有当一个艺术家的、修养、境界、情感、艺术气质和技艺都达到高水平的和谐匹配时,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潘天寿正是比许多同时代的画家具有更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以弘扬民族美术为己任,淡泊名利、刚直不阿[14]。
绘画是视觉艺术,潘天寿牢牢把握画面的强烈视觉效果,黄钟大吕,以强其骨。因而他着力经营构图中的反差对比、墨彩的黑白、线的纵横及屈伸之对比[15]。潘天寿主张"意境求静、气韵求动" ,从全局看,气脉就起了主要作用。画中气脉的布置,要有头有尾,不可散乱局促,而要变化贯通。气脉的生发,就像写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这就是所谓"开合"。开即开放,合是合拢。一是开头,一是收尾,中间有承转曲折[16]。
坎坷人生路 幸得家庭美满
尽管潘天寿人生道路十分坎珂,家庭生活是美满的。
潘天寿最早有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原配姜氏)。由于文化差距大大,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使潘天寿十分痛苦,最终使他在1928年登报离了婚。对于这次婚变,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是由于任何一方另有新欢,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后来的潘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1906年生于杭州,出身名医家庭。1928年何愔考入国立艺术院绘画系,首届生。由于对潘天寿老師的倾慕,第二年便坠人爱河。1930年初,她与潘天寿自由恋爱成婚,那年她24岁,潘天寿33岁。至潘天寿1971年在“文革”中罹难,他们结伴人生41个年头。
1968年71岁是年5月,潘天寿受到"四人帮"集团的指名诬陷。 1969年73岁是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批斗。 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1970年74岁是年,两次被送医院抢救,但未能得到认真的治疗。1971年75岁是年5月,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后,潘天寿由于愤慨疲乏,又大量血尿,再度被送进医院抢救,终于于9月5日在冷寂中逝世[17]。
關於父親,潘天寿次子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作了美好的註解。他说,父親外表朴素、谦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这让他的情绪并不轻易外露。“虽然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经历和挫折也有很多,压力非常大,但是回到家里却从来都是一句话都不说。有再大的压力他都顶着,顶不住也不抱怨,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所以我们家从来没有人高嗓门说话,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来不脸红,从来不吵架。家庭和樂美滿。
遺作捐獻國家
潘夫人在子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当她宣布要把他们父亲的遗作捐献给文化部时,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反对。宣布潘天寿遗作捐献给文化部,潘师母登台致词,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中演讲,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演讲,用的纯粹是杭州话,但说得非常实在。记得她是这样说的:“天寿一生努力工作,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现在我们把他的遗作献给国家,是为了实现他說過“我的画将来要捐献给国家”的心愿。”[18]他的夫人何文如把保存的遗作捐献给国家,文化部奖励她二十万元,她把奖金捐给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潘天寿基金会,用于开展学术活动和颁发“潘天寿奖金”。
作品拍价 屡创新高
2015年可說是潘天壽年,拍賣公司端出博物館級別的巨構,在此拍卖市场冷靜期中潘天壽作品更是首度創出人民幣億元佳績,2015年中国书画前二十大排行榜上,四席潘天壽即為書畫家时至2015年個人前四高價,而在2018年又创新高。
2015年拍卖市场 拔头筹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约23.3平尺。[19]
潘天壽巨幅作品多藏於博物館,市場少見,每次出現都引來關注,創出天價。《鷹石山花圖》採用了潘天壽獨創的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創作圖式。所寫內容則由其花鳥畫中經典的鷹石、山花、野草等元素構成,捨 去了文人畫逸筆草草的隨興,在當時反傳統呼聲此起彼伏的大環境下,最大限度地結合傳統養分與時代精神,開拓出全新的花鳥畫創作體系。該圖畫面所見除黑、白之外,用色大約可歸納為青、綠、赭、紅、黃五種, 並以潘氏經典的滿幅構圖的框架結構布局,以大的框架撐滿畫面,從整體看,畫面動勢 加上題款、印章的位置的安排,呈「井」或 「口」字,比傳統構圖的「s」形、「之」字 形更具平面效果。追求畫面結構的平面性, 亦是潘天壽花鳥畫構圖的最大特點之一。成畫以來即為世欘目,經各方展覽、著錄前後計20餘次。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以人民幣1171.5萬元成交,時創潘天壽作品價位紀錄;十年後再現市場,自人民幣6800萬元起拍,經過近一小時的鏖戰,在冷靜的市場調整期中,以成交價人民幣2億7945萬元 再次打破潘天壽作品價位歷史紀錄,成為年度中國藝術品第一高價[20]。
2018年 再创拍卖价新高
在2018年11月20晚举行的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庆典拍卖“大观”夜场,此前备受关注的潘天寿指墨巨构《无限风光》以2亿元底价起拍,经多轮激烈竞逐,被电话委托席的戴维以2.5亿元落槌,加佣金2.875亿元成交,成为大观夜场第二个亿元标的,刷新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此画取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该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潘天寿的《无限风光》于同年创作,翌年7月在《人民画报》刊载[21]。
编年简表
- 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卵 7 岁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又热心于临墓《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生母病故。
- 1910 年考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与柔石结识;在城中一家纸铺购得几本石印字帖和《芥子园画谱》,课余潜心书画。
- 1915 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到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等先生的熏陶指教,学业大进。
- 1920 年毕业后,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小学教书。
- 1923 年由师友介绍,来到江南文化中心上海,在民国女子工校教绘画课,悉心研究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诸家作品,并受到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艺术上有很大进步。
-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潘天寿一度曾在东南联大、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
- 1944 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 1947 年秋因受排挤,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从此定居杭州,住进了景云村。
- 1958 年后历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 1962 年 9月,他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开了一个比较大的画展,展出绘画和金石书法作品九十余件[22]。
- 1963 年 任“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出访日本。是年出版《潘天寿画集》·
- 1965 年 1月,潘天寿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3]。
-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骤起。潘天寿在美术界首当其冲,惨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
- 1971 年9月5日潘天寿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在杭州含冤逝世[24]
- 1978 年8月,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党中央推翻强加给他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25]。
视频
百年巨匠 第1季(上)
參考文獻
- ↑ 刘墨. 齊白石黃宾虹潘天寿傅抱石: 传统的延续与演进.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314-2940-1.
- ↑ 邓白. 潘天寿评传.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8.
- ↑ 陈耀杰; 刘倩.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 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art.people.com.cn. 2017-05-03 [2019-04-15].
- ↑ 卢炘. 潘天寿.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
- ↑ 刘宗超. 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 江西美术出版社. 1 January 2008. ISBN 978-7-80749-380-8.
- ↑ 6.0 6.1 卢炘. 潘天寿. 河北敎育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434-3992-4.
- ↑ 施作雄. 王个簃与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等师友们的轶闻趣事. art.people.com.cn. 2018-01-22 [2019-04-15].
- ↑ 120岁的潘天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collection.sina.com.cn. 2017-05-05 [2019-04-15].
- ↑ 林树中. 吴昌硕年谱.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 ↑ 严善錞; 张专. 潘天寿.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9.
- ↑ 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画六十五年.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
- ↑ 齐凤阁・. 中国现代画家传.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89.
- ↑ 潘天寿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ISBN 978-7-81019-598-0.
- ↑ 易镜荣. 美术欣赏.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85–. ISBN 978-7-302-12267-8.
- ↑ 吴冠中. 放眼看人. 团结出版社. 2008.
- ↑ 潘公凯. 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5.
- ↑ 杨成寅; 林文霞. 潘天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ISBN 978-7-300-05008-9.
- ↑ 中國婦女. 中国妇女社. 1998.
- ↑ 潘天寿画作《鹰石山花图》拍出2.43亿元天价. news.163.com. 2015-05-17 [2019-04-15].
- ↑ 典藏拍賣大典編輯部. 2016 書畫拍賣大典 II: 中國近現代書畫編. 典藏藝術家庭. 26 April 2016: 10–. GGKEY:S9623TNH47T.
- ↑ 潘天寿《无限风光》2.875亿元成交 刷新拍卖纪录. collection.sina.com.cn. 2018-11-21 [2019-04-15].
- ↑ 潘天寿; 潘公凯. 潘天寿画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 ↑ 郑工. 演进与运动: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1875-1976).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 335–. ISBN 978-7-80674-134-4.
- ↑ 中国人物年鉴. 华艺出版社. 1998.
- ↑ 中国百科年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