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濩泽县即今天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秦代时设濩泽县,"濩泽"是古代阳城境内的一个大湖泽,名气很大。

古籍中有"舜耕历山,陶于河滨,渔于濩泽" 的记载;也有"天子(周穆王)休于濩泽"的记载。商汤析城山祷雨获得休应,作《大濩乐》以庆祝,这在史籍中也有记载。濩泽县、濩泽侯国因此而得名,泽州也因此而得名。[1]

目录

名称由来

濩泽县即今天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秦代时设濩泽县,它的由来还得从当地古代名池"濩泽"说起。

古籍中有"舜耕历山,陶于河滨,渔于濩泽" 的记载;也有"天子(周穆王)休于濩泽"的记载。商汤析城山祷雨获得休应,作《大濩乐》以庆祝,这在史籍中也有记载。濩泽县、濩泽侯国因此而得名,泽州也因此而得名。

历史故事

战国初期的墨子就曾经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喾,渔于濩泽",这是他在论述尚贤用人的道理时,以帝舜为例阐明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他们看重的人才不一定是骨肉至亲,也不一定是富贵美貌的人,所以舜早年尽管在历山耕田,在河边制陶,在濩泽捕鱼,终年劳碌,但最终还是被立为天子,受到了万民拥戴。这段话见于《墨子·尚贤下》,这一篇中还说到帝尧在四岳求贤,终于在"服泽之阳"发现了舜这个治国贤才。历代学者提出"服泽之阳"应是"濩泽之阳"之误。

战国后期成书的游记体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在记述周穆王旅行天下事时也载道:"天子四日休于濩泽。"同时期记载魏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中也有"周显王十七年,晋取玄武、濩泽"的记录。到战国时期,"濩泽"已显然从一个池沼名演化为城邑名。

近代以来,焦濩山已俗称为皇龙山,濩泽也已干涸不存,但在山下却发现了一片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这里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古老的文献记载相印证,更令人遥想到这一带所经历过的历史辉煌。[2]

历史变迁

秦统一后,在焦濩山东麓置濩泽县,县治旧址在今阳城县城西12公里的泽城村。《水经注》 所谓"(濩泽水)又东,经濩泽县故城南",即此地。2012年村北的旧城遗址尚存,城基北部依山,山因此得名城墙岭,南部临濩泽河,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治东迁至凤凰城,即今阳城县城。据县志记载:县城东西长,南北狂狭,城北有冈隆起,形如凤凰举头展翅,故有"凤凰城"之誉。此后,这里历为濩泽县、泽州、阳城县、绩州等州县治所,到今已有1500多年的建城历史。

濩泽县改名为"阳城县"的时间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九月。这时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已发展到极盛阶段。这年正逢唐玄宗李隆基登基30周年庆典,他在施行改元、大赦、加尊号、改官名的同时,又于当年9月"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濩泽县即改名为阳城县。当时所称"县名不稳"是指县名命名不妥当的意思,濩泽县名的不稳之处可能在于其用字生僻,读写不便,因此便以当地有"阳阿故城"而新命名为阳城县。

在金末,金宣宗完颜旬为加强力量抵御蒙古军南侵,曾把河东南路一些县升格为州的建制,如升蒲县为蒲州,升翼城县为翼州,升沁源县为谷州等。元光二年(1223年),又升阳城县为濩州,属忠昌军节度,"濩州"是"泽州"的谐音,绩也作"绩",义为功业。这一命名的含义在于,阳城县的濩泽是"泽州"一名的根由,唐武德初,濩泽县曾为泽州治所;其二,以谐音取名绩州,避免了与当时的泽州重名。同时也是鼓励军民为国建功立业的祝词。10年后金亡,镬泽恢复为阳城名。[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