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灰頸鵐

中文學名: 灰頸鵐
拉丁學名:Emberiza buchanani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鵐科
屬:鵐屬
種: 灰頸鵐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4
英文名稱: Grey-necked Bunting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灰頸鵐[1](學名:Emberiza buchanani )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厘米。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頭清灰色,眼圈色淺,下體偏粉色,下髭紋近黃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分布於俄羅斯東部,蒙古西北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印度,中國新疆

目錄

外形特徵

灰頸鵐雌雄羽色相似。成鳥,頭部除眼先、眼周及頰紋蒼白外,餘部和頸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淡灰褐;具淡色羽緣和暗色羽干紋;翼羽、初級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小覆羽及初級飛羽具淡褐色羽緣,其餘各羽均緣以淡紅褐色,外側二對尾羽的外翈具白色羽緣,內翈具白色楔狀端斑。頦及上喉污白沾褐,下喉及胸為淡紅褐色,腹部轉淡,至尾下覆羽幾近白色。胸側橄欖灰色,腋及翼下覆羽污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和腳為橙紅色或淡褐[2]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灰頸鵐與圃鵐的區別:灰頸鵐胸腹間無明顯分界,且頭藍灰而非圃鵐的綠灰[3]

生活習性

夏候鳥。春季在4月下旬北遷,秋季在10-11月南遷。

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其他季節多成群。在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而機警,較為膽小怕人,見人立即躲入草叢、灌叢或者飛走。飛翔輕快而敏捷。多貼地面在灌叢間短距離飛翔。

叫聲:飛行叫聲為輕柔的tsip,也作tchcup 叫聲。鳴聲從高棲處發出,聲似圃鵐,為ti-ti-ti tiu-tiu-tiuu u,第二音音調最低。

主要以草子、種子、果實、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和穀物[4]

棲身環境

棲息於裸露的荒山、岩坡、生長有稀疏灌木和植物的乾旱荒漠和岩石地帶,海拔高度多在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下到平原和耕地中。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雄鳥常站在高手岩石上或灌木頂端鳴叫,分別成對在地上草叢或灌木下凹坑巢築。巢呈杯狀,結構較為粗糙,大而疏鬆。外層用枯草莖和枯草葉等材料構成,內層墊有細的小草葉或草莖,偶有些獸毛。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巢的大小為外徑18厘米,內徑7厘米,高6厘米,深4.5厘米。每窩通常每產卵4-5枚。卵色差異很大,從白色、乳白色、淡綠色、粉色到淡灰色,多被有黑色和紫紅色斑點和縱紋,卵的大小為18.4-20.3毫米×14.8-16.7毫米。雛鳥晚成性[5]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土耳其、伊朗、中亞山區至中國西部及蒙古西部。越冬於巴基斯坦及印度西部。

分布狀況:亞種neobscura為地方性甚常見鳥,見新疆喀什西部、烏什、吐魯番中部及天山等地的中海拔荒蕪地區,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冬季南移。

在香港範圍, 根據《香港及華南鳥類》2006年版第228頁記載,灰頸鵐只有一個在1990年3月17日在米埔的記錄;而22年後,於2012年4月10日, 一班行山人士於新界西貢拍攝得該雀的照片, 可能是灰頸鵐在香港的第二次實質記錄[6].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灰頸鵐指名亞種 Emberiza buchanani buchanani Blyth, 1845
2 灰頸鵐土耳其亞種 Emberiza buchanan cerrutii de Filippi, 1863
3 灰頸鵐新疆亞種 Emberiza buchanani neobscura Paynter, 1970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參考資料

  1. 灰頸鵐,震旦網,2013-1-31
  2. 灰頸鵐外形特徵,有道搜索
  3. 灰頸鵐與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鳥類-百問中文,2017-08-30
  4. 灰頸鵐生活習性,有道搜索
  5. 灰頸鵐繁殖,有道搜索
  6. 灰頸鵐地理分布,鳥類-百問中文,2017-08-30
  7.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