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圃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圃鵐

中文學名: 圃鵐
拉丁學名:Emberiza hortulan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鵐科
屬:鵐屬
種: 圃鵐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Ortolan Bunting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圃鵐[1](學名:Emberiza hortulana):體重20-25克,體長150-175毫米,屬小型鳴禽。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頭上、後頸及胸橄欖綠色,翕呈栗褐色;下體大部分淡栗色;飛翔時最外側兩對尾羽的白色顯著。虹膜肉桔色,嘴紅褐色,腳淡紅棕色或肉紅色。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上體一般紅褐色,翕、上背、肩羽具有黑色縱紋,以肩羽較著,下背和腰純色,僅具不明顯的軸紋,小覆羽灰色,羽基發黑,中、大覆羽黑色,外緣淡棕。小翼羽、初級覆羽和飛羽黑褐,緣以淡灰棕色,尾羽灰褐,外緣淡褐色,外側第二對尾羽內翈具楔形白斑,最外側一對白斑較大,且基部具白緣,頭暗橄欖綠色,眼先發黃,眼周白,耳羽與冠部同,頰部硫黃色,喉部具一橄欖色顴紋,延伸到頸兩側,喉淡硫黃色,前頸和胸暗橄欖色,下體餘部淡肉桔褐色,在肛周或尾下覆羽較淡,並具灰色羽緣,腋羽淡硫黃色,翼下覆羽白沾黃,羽基灰色。冬羽比夏羽淺淡。

雌性成鳥:與雄鳥很相似,但羽色較淡,並在下喉,前頸具暗褐色條紋,在冬季,喉、前頸黑色條紋很顯明,體色深淡隨不同年齡而有差異。

幼雄第一年冬羽:胸部條紋與雌鳥相似

虹膜肉桔色,嘴紅褐色,腳淡紅棕色或肉紅色[2]

圃鵐與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圃鵐與灰頸鵐的區別:圃鵐胸偏灰而與棕色的腹部截然分開,頭灰而偏綠,翼斑常為白色[3]

生活習性

習性:繁殖期間面對或單獨活動,其他季節多成群。性不怯疑而且好鬥,常與同種和其他種鵐發生角斗。旅飛時僅組成3-5隻的小群,也常同樹鷚混群遷徙。在地上或灌木與草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頻繁地出入灌叢與草叢中,活動時常發出各種聲音。鳴聲似「tink,tink,tink,torji」,最後的音節延長而粗燥。

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種子、各種穀物、漿果等為食,繁殖期嗜食各種昆蟲[4]聲:於突出的棲處鳴唱。鳴聲以3~4組等音高的清脆聲開始,接以1~3組通常為2組的較低調的清晰音dzii dzii huii huii。叫聲包括短促的tew,乾澀的plet及金屬音ziie聲[5]

棲身環境

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的低山和平原等開闊地區,尤喜林緣溪流和山邊曠野等地的灌叢和稀樹灌叢,也出現於果園、人工林、路邊和農田地邊的樹上或灌木上,以及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的半荒漠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雄鳥通常早幾天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即開始占區和站在小灌木或幼樹頂枝上、草莖或山邊岩石上求偶鳴唱,巢築於地面天然凹處,由灌叢或密草掩遮,或築於離地不高的小樹上。有時雌鳥在地上掘成土窩營巢。巢呈杯狀,由細乾草、鬚根等構成,內墊獸毛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9-15厘米,內徑5.5-8厘米,深3.5-5.2厘米。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一般年產一窩,每窩產卵4-6枚,呈淡灰黃或乳灰色,偶有暗灰綠,具有濃斑和粗線均布於卵表面,很少集中鈍端而成環狀。孵化期11-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共同哺育[6]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西歐及中歐、中亞至阿爾泰山及蒙古西部。遷徙至非洲越冬,極少至印度。

分布狀況:不常見於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山、天山及喀什地區西部有稀疏矮樹的開闊乾旱原野。冬季南遷[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9]

那麼可愛的鳥兒,他們為什麼要用布蒙着頭,偷偷吃掉它

吃貨的最殘忍境界是什麼?日本鯨魚肉?廣東三叫?還是魚翅、花膠(石首魚魚鰾)?這些和法國人吃一種受保護的小鳥比起來,可能都是算是文雅的了,因為法國人在吃這種美食的時候,會用一塊頭巾蓋在自己頭上,免得上帝看見這種令人作嘔的醜陋行為。

這種小鳥名叫圃鵐(ortolan),分布在歐洲和西亞的平原和山區,可以在開闊地帶的樹上,以及公園、葡萄園及沼澤地區看到,是一種特別會唱歌的小鳥,不懼怕人類。

可能正是這種對人類的沒心沒肺,不知從什麼年代開始,圃鵐就成了法國人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而且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烹飪方法和吃法。

圃鵐的美味在於它肥厚的油脂,捕獵者抓住它們後,會把它們放在黑暗的籠子裡,或者乾脆刺瞎它們的眼睛(據說是羅馬皇帝最先乾的),讓它們誤以為是在晚上,從而可以吃食大量燕麥、小米、無花果和葡萄,在21天的時間裡,就可從20到25克體重,長到最重120多克。

等到要吃的時候,廚師就會將圃鵐浸泡在雅馬邑白蘭地里淹死,拔去羽毛進行醃製,然後放入烤箱烤8分鐘。消費者食用的時候,會將它一口吞入口中,只留鳥頭在外,然後不停吸氣,讓滾熱的油脂順着喉嚨滑下,之後再慢慢咀嚼,連肉帶骨頭一起吃下。

可能是這種吃相太過難看,又或是怕上帝看到這種令人作嘔的殘忍行為,法國人在吃圃鵐的時候,必得用一塊頭巾罩在自己頭上,以掩耳盜鈴

一些素食主義者食用模擬的圃鵐

有人說圃鵐肉其實並不好吃,而只是一種美食藝術,在於體會三位一體的境界:圃鵐整隻放進嘴裡的時候,你會嘗到肉和脂肪的香甜,這是上帝的賜予;之後,圃鵐的苦膽會讓你苦不堪言,這是耶穌的苦難;最後是牙齒咀嚼骨頭的時候,牙齦可能會被刺破,你會品嘗自己血液融入脂肪和小鳥內臟的苦味。這就體味到了聖父、聖子、聖靈神秘的三位一體,我確實也只能呵呵了。

由於大量捕殺,圃鵐的數量急劇下降,生存狀況惡化,法國在1999年已立法禁止捕獵這種鳥兒,最高可罰款6000歐元,整個歐盟也禁止獵殺和食用圃鵐。然而由於執法不力,並且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一些地方仍然在偷偷食用,甚至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廚師公開呼籲解禁。

目前很多法國人仍然在捕獵、食用圃鵐,致使圃鵐數量仍在大量減少。在郎德省的家庭聚會中,每年仍會偷偷吃一次圃鵐;一些餐廳仍然在半夜三更偷偷摸摸銷售圃鵐,甚至一些米其林餐廳也成了「黑暗料理」;法國總統密特朗去世前的最後一餐,吃的就是圃鵐,而且一改以前只吃一隻的習慣,吃掉了兩隻,不過那時法國還沒有禁止食用圃鵐。

看來作為食物鏈最頂層的物種,人類真的是得天獨厚,隨心所欲,想滅誰就滅誰了,對生命來說,地球還是太小了,根本沒有逃避的地方[10]

參考資料

  1. 圃鵐(附圖),新浪網,2017-12-27
  2. 圃鵐外形特徵,鳥綱 行者物語網,2015-1-23
  3. 圃鵐與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鳥類_百問中文,2017-02-09
  4. 圃鵐生活習性,鳥綱 行者物語網,2015-1-23
  5. 圃鵐叫聲,鳥類_百問中文,2017-02-09
  6. 圃鵐繁殖方式,鳥綱 行者物語網,2015-1-23
  7. 圃鵐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7-02-09
  8.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
  9. 與黃胸鵐同命相憐——圃鵐,鳥網,2015-10-31
  10. 那麼可愛的鳥兒,他們為什麼要用布蒙着頭,偷偷吃掉它,一點資訊,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