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與肉(林語堂)

《靈與肉》中國現代作家林語堂創作的一篇散文。

目錄

作品原文

靈與肉

哲學家所不願承認的一樁最明顯的事實,就是我們有一個身一體。我們的說教者因為看見我們人類的缺憾,以及野蠻的本能和衝動,看得厭倦了,所以有時希望我們生得跟天使一樣,然而我們完全想象不出天使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不是以為天使也有一個和我們一樣的肉一體和形狀——除了多生一對翅膀——就是以為他們沒有肉一體。關於天使的形狀,一般的觀念依舊以為是和人類一樣的肉一體,另外多了一對翅膀:這是很有趣味的事。我有時覺得有肉一體和五官,縱使對於天使,也是有利的。如果我是天使的話,我願有少女的容貌,可是我如果沒有皮膚,怎樣能得到少女般嫵媚的容貌呢?我將依舊喜歡喝一杯茄汁或冰橘汁,可是我如果沒有渴的感覺,怎樣能享受冰橘汁呢?而且,當我不能感覺飢餓的時候,我怎樣能享受食物呢?一個天使如果沒有顏料,怎樣能夠繪畫?如果聽不到聲音,怎樣能夠唱歌?如果沒有鼻子,怎樣能夠嗅到清晨的新鮮空氣?如果他的皮膚不會發一癢,他怎樣能夠享受搔一癢時那種無上的滿足?這在享受快樂的能力上,該是一種多麼重大的損失!我們應該有肉一體,而且我們一切肉一體上的欲一望都能得到滿足,否則我們便應該變成純粹的靈魂,完全沒有滿足。一切滿足都是由欲一望而來的。

我有時覺得,鬼魂或天使沒有肉一體,真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刑罰:看見一條清冽的流水,而沒有腳可以伸下去享受一種愉快的冷感,看見一碟北平或琅島(LongIsland——美國地名)的鴨而沒有舌頭可以嘗它的味道,看見烤餅而沒有牙齒可以咀嚼它,看見我們親一愛一的人們的可一愛一的臉孔,而對他們沒有情感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我們的鬼魂有一天回到這世間來,靜悄悄地溜進我們的孩子的臥室,看見一個孩子躺在一床一上,而我們沒有手可以撫捫他,沒有臂膀可以擁抱他,沒有胸部可以感覺他的身一體的一溫一暖,面頰和肩膀之間沒有一個圓圓的彎凹處,使他可以緊挨着,沒有耳朵可以聽他的聲音,我們是會覺得多麼悲哀啊。

如果有人為「天使無肉一體論」而辯護的話,他的理由一定是極端模糊而不充分的。他也許會說:「啊,不錯,可是在神靈的世界裡,我們並不需要這種滿足。」「可是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這種滿足呢?」回答是完全的沉默;或許是:「空虛——和平——寧靜。」「你在這種情境裡可以得到什麼呢?」「沒有勞作,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我承認這麼一個天堂對於船役囚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消極的理想和快樂觀念是太近於佛教了,其來源與其說是歐洲,不如說是亞洲(在這裡是指小亞細亞)。

這種理論必然是無益的,可是我至少可以指出沒有「感覺的神靈」的觀念是十分不合理的,因為我們越來越覺得宇宙本身也是一個有感覺的東西。神靈的一個特一性一也許是動作,而不是靜止,而沒有肉一體的天使的快樂,也許是象以每秒鐘二萬或三萬周的速率旋轉於一陽一核的一陽一電子那樣地旋轉着。天使在這裡也許得到了莫大的快樂,比在遊樂場中乘遊覽名勝的小火車更為有趣。這裡一定有一種感覺。或許那個沒有肉一體的天使會象光線或宇宙光線那樣,在以太的波一浪一中,以每秒鐘183000哩的速率,繞着曲線形的空間而發射吧。一定還 有一精一神上的顏料使天使可以繪畫,以享受某種創造的形式;一定還 有以太的波動,給天使當做音調、聲音和顏色來感受;一定還 有以太的微風去吹拂天使的臉頰。如果不然,神靈本身便會象污水塘里的水一樣地停滯起來,或象人在一個沒有一點新鮮空氣的悶熱的夏午所感覺到的一樣。世間如果還 有人生的話,就依然必須有動作和情感(無論是什麼一種形式);

而一定不是完全的休止和無感覺的狀態。 [1]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林語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印40次,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