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香草
靈香草 |
靈香草(拉丁學名:Lysimachia foenum-graecumHance)又名香草、佩蘭、排草等,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60厘米,干後有濃郁香氣。莖草質,綠色。葉互生,葉片廣卵形,先端銳尖或稍鈍,草質,花單出腋生;花梗纖細,花冠黃色,花葯基部心形,花粉圓球形。蒴果近球形,灰白色,花果期5~9月。[1]
靈香草分布在廣西、廣東、雲南。喜陰涼、潮濕的環境,在相對濕度為60~80%的闊葉林下生長良好,適宜生長溫度為5~30℃,要求土質松厚、灰黑色或棕黑色。
全草含類似香豆素芳香油,可提煉香精,用作煙草及香脂等香料;干品入箱中可防蟲蛀衣物;又供藥用,具散風寒、辟穢功效,治時邪感冒頭痛、上氣腰痛、胸悶腹脹、遺精、驅蛔蟲等,是名貴的芳香植物。
目錄
性味歸經
性味:辛甘,溫。[2]
- 《別錄》:"味甘,平,無毒。"
- 《藥性論》:"味苦,無毒。"
- 《海藥本》:"味辛,溫,無毒。"
歸經
- 《本草求真》:"入肺。"
- 《得配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
祛風寒,辟穢濁。治傷寒、感冒頭痛,胸腹脹滿,下利,遺精,鼻塞,牙痛。
植物學史
靈香草又名「零陵香」,之名始載於《嘉佑本草》,即《名醫別錄》之薰草。宋《圖經本草》載:"零陵香,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熏草也,或雲,薰草亦此也"。在中國古代靈香草很早就被當作香料使用了,它不僅香味馥郁,還有強烈的防蟲蛀作用。中國古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就是採用了靈香草作為特效防蟲蛀的措施,使大量珍貴歷史典籍得以完美傳世。
別名出處
形態特徵
株高20-60厘米,干後有濃郁香氣。
越年老莖匍匐,發出多數纖細的鬚根,當年生莖部為老莖的單軸延伸,上升或近直立,草質,具棱,棱邊有時呈狹翅狀,綠色。
葉互生,位於莖端的通常較下部的大1-2倍,葉片廣卵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6厘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具短驟尖頭,基部漸狹或為闊楔形,邊緣微皺呈波狀,草質,干時兩面密布極不明顯的下陷小點和稀疏的褐色無柄腺體,側脈3-4對,網脈通常不明顯;葉柄長5-12毫米,具狹翅。
花單出腋生;花梗纖細,長2.5-4厘米;花萼長7-12毫米,深裂近達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寬2.5-5毫米,先端漸尖,有時呈鑽狀,草質,兩面多少被褐色無柄腺體;花冠黃色,長12-17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寬6-9毫米,先端圓鈍;花絲基部與花冠合生約0.5毫米,分離部分極短;花葯長4-5毫米,基部心形,寬約1.75毫米,頂孔開裂;花粉粒具3孔溝,圓球形(15-16×13-15微米),表面微皺;花柱長5-7毫米。
蒴果近球形,灰白色,直徑6-7毫米,不開裂或頂端淺裂。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谷溪邊和林下的腐殖質土壤中,海拔800-1700米。
地理分布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深山陰涼濕潤,具有落葉層而富含腐殖質和排水良好的雜木林地,尤其以疏鬆的生荒地為佳。經疏伐使林下鬱閉度在75%左右,然後將雜草、枯枝落葉、草根等除淨,每畝施入70~100千克磷肥,1000~1500千克草木灰作基肥。深耕、碎土和耙平,作成90厘米寬的高畦。
繁殖方式
現生產上多採用扦插繁殖[註 1]。每年4~5月間進行,選取粗壯、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植株,剪取長4-5厘米的插條,每插條帶1~2片葉,按株行距5厘米×6厘米扦插,插的深度以人土3/4為宜,然後將土壓緊,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 除草待植株成活後,每年除草2次,同時清除枯枝落葉。第一次在開花前(2~3月)。第二次在10~11月。剛種不久,如遇大雨插條會被雨打翻起,故雨後要檢查補插。
- 施肥施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尤以氮磷鉀增產效果最大。不同土壤肥力條件應視具體情況,酌情施肥。
注釋
- ↑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指:插條繁殖即取植株營養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鬆潤濕的土壤或細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為新植株。按取用器官的不同,又有枝插、葉插、根插、和芽插之分。扦插時期,因植物的種類和性質而異,一般草本植物對於插條繁殖的適應性較大;除冬季嚴寒或夏季乾旱地區不能行露地扦插外,凡是溫度合適及有溫室或溫床設備條件下,四季都可以扦插。木本植物的扦插時期,又可根據落葉樹和常綠樹而決定,一般分休眠期插和生長期插兩類。扦插植物包括葡萄、月季、黃楊樹、空心菜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