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灾害性天气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灾害性天气是中国天气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录

名词解释

灾害性天气(Damaging weather)是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如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寒潮、霜冻、大雾等。可发生在不同季节,一般具有突发性。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因此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不同地区又有很大差异。

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气象灾害的直接原因。研究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监测灾害性天气形成发展过程,是进行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基础。

根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和影响该地区的迟早和预报把握程度大致分为公开发布和内部发布两种,发布名称分为:

1.消息:灾害性天气远离或尚未影响到该地区或预计危害性一般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导灾害性天气情况,警报解除也可以用“消息”形式报导或发布。

2.警报:预计未来1-2天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或影响本地区或海面,且影响较大时,发布“警报”。

3.紧急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本地区或海面,且危害性大时,发布“紧急警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