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炮艇是一款軍事武器概念源自於側射武器系統概念。炮艇機的概念源自於側射武器系統概念,而後者早在一戰時期就出現了。

當時就有安裝了旋轉槍架(機槍可以在槍架上旋轉向側面開火)的戰鬥機在各國空軍中服役。

目錄

改進變遷

1926-1927年,美國空軍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空軍基地初級飛行訓練教官,弗雷德·內爾森就曾向陸軍司令部兜售過他的側射武器系統,當時他將1挺可側射的7.62毫米機槍安裝在他的DH-4雙翼機的機翼上。測試非常成功,內爾森駕駛DH-4做「燈塔盤旋」(Pylon Turn),通過安裝在機翼支撐柱上的瞄準裝置射擊,地面上用石灰畫出的目標區域被機槍命中數次。

真正比較完整的提出炮艇機(Gunship)這個富於想象力的概念的人應當是愛荷華州的吉爾莫·C·麥克唐納,1942年4月27日,時任第95海岸炮兵團(高炮)上尉的麥克唐納提出將側射武器系統用於反潛作戰[1]。他在建議中比較明確的指出了側射武器系統在反潛上的優勢:安裝常規軸向射擊武器的飛機在一次攻擊完成後必須通過一系列機動動作,才能再次進入攻擊航路,在這段時間裡,潛艇甚至不在飛行員的視野內。它完全可以在兩次攻擊間的間隔時間裡做些事(緊急下潛或者還擊)。而安裝側射武器的飛機則能一直在潛艇上空盤旋,進行連續的火力壓制,這甚至使潛艇兵根本無法靠近他們的高射炮。當年5月2日,麥克唐納又寫信給多佛陸軍航空隊基地的發展與研究辦公室,建議將T-59超級巴祖卡火箭筒裝上聯絡用輕型飛機,在盤旋攻擊航路中,以側射的巴祖卡攻擊敵軍的坦克和步兵部隊。但他的建議沒有引起陸軍的興趣。儘管美國陸軍沒有正式採納側射武器系統這個概念,但在實戰中卻有類似的運用,比如著名的B-29飛行堡壘和B-25解放者轟炸機都依賴於機身腰部的機炮或機槍對抗軸心國的攔截戰鬥機。而在亞洲戰場,美國第443運輸機團的C-47運輸機為了支援英軍在緬甸戰區的作戰,也曾在機身兩側都安裝了12.76毫米機槍。但隨着戰爭的結束,這個即興創作很快被遺忘了。

歷史發展

16年後的1961年9月14日,已經成為空軍中校的麥克唐納再次向戰術空軍司令部提交了一份名為《側射火箭彈和航炮》(Transverse Firing Rocket And Guns)的報告[2]。在報告中他重申了側射武器系統在戰術上的優點,並且強調了其在成本上的優勢——這樣的武器系統無須為其設計專門的載機,只要對聯絡用輕型飛機稍做改裝即可。他在提案附件中明確提出解決導航、火控和彈道問題需10萬美元,定型後需要飛行測試,因此需要用到佛羅里達州艾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FB)的水上和陸上實驗場。但他的建議再一次石沉大海。

炮艇機從概念進入實用領域有3個必須確認的因素,它們決定了炮艇機的作戰效能,這三個問題無法解決,炮艇機就只能作為一種概念存在。這三個要素是:側射火力系統射彈的彈道和射彈散布;飛行員捕捉目標並操縱側射火力系統的能力;將飛機從直線水平飛行狀態改入進攻所必需的「燈塔盤旋」機動狀態需要的時間

視頻

炮艇 相關視頻

韓國海軍的「下餃子」:一次性下水四艘高速炮艇
從五艘古董小炮艇到遠洋航母戰鬥群 細看中國海軍的崛起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