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特勒驃

來自  今日頭條 的圖片

中文名: 特勒驃

年代: 唐代

分類: 青石浮雕石刻

"特勒驃"是昭陵六駿之一,是陝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為東面第一駿的青石浮雕石刻。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由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戰馬特勒驃置於陵前。[1]

目錄

名字由來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相關典故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着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詳細介紹

駿馬"特勒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

劉武周(?-622)本隋河澗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隨父遷馬邑。後任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 (617)殺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於突厥,受封為"定揚可汗",割據馬邑。武德二年三月,乘唐軍與薛仁杲作戰之機,勾結突厥向南侵擾。其將宋金剛部數日間攻陷介州,唐軍數敗。守御太原的齊王李元吉棄城逃回長安。於是,劉武周、宋金剛占據了唐在山西的大片土地和軍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淵大驚,打算放棄黃河以東地區,收兵鎮守關中。惟李世民堅決反對,他認為失掉了河東,關中就孤立了,只有消滅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才能久據關中。李淵遂派李世民帶兵狙擊。十一月,李世民率眾直趨龍門關,渡黃河,連挫劉武周軍前鋒。唐軍在柏壁(今山西新絳縣西南)集結,與宋金剛對壘。李世民採用"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的戰略戰術。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軍果然糧盡計窮,軍心動搖,李世民率大軍乘機窮追猛擊,在消滅宋金剛、尋相、尉遲敬德等劉武周勢力中,李世民騎着"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戰數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縣西南) 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這次追殲,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

石刻"特勒驃"體形健壯,腹小腿長,屬突厥名馬。這種馬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即漢代著名的"汗血馬",也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尋覓的神奇駿馬之一。研究者認為,"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其地位次於葉護和設,只統部落,不領兵馬。"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號來命名自己的坐騎,不僅僅是為讚揚名品良種的駿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讚美英雄、勇士的風俗來紀念和炫耀自己的輝煌戰績。"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為"特勒","特勒驃"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它載着李世民馳騁汾晉,為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因此, 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