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特洛伊也稱「伊利昂」。古希臘殖民城市。

公元前十六世紀前後由古希臘人所建。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端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東南。古代小亞細亞西北地區城市 。今土耳其西北的希沙立克,處於聯結歐亞的樞紐地帶。

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在這裡還發生過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公元前1184年4月24日,特洛伊城淪陷,成為古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木馬也是在這場戰爭中產生的。

目錄

特洛伊城遺址

公元1871年特洛伊城遺址被發現前一直只被視為傳說虛構的城市。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西方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

史詩中特洛伊的遺址在現今地理位置上,位於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離達達尼爾海峽不遠。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廢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 」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馬史詩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據考古研究,此城毀滅於公元前13世紀。[1]

遺址的考古發掘始於1870年。考古學家將特洛伊城址的文化堆積分作9層 。

從最下層的第一層向上到第五層屬青銅時代早期,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1700年,有城堡、王宮等建築,這時特洛伊已是小亞細亞地區西北部的文化中心 。

第六層約為公元前1700~前1250年 ,這時北方草原民族入主特洛伊,城牆堅固,城內有許多貴族住宅。這一時期的城市毀於地震

第七層約公元前1250年~前1000年 ,相當於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前期在文化上繼承了第六層的傳統,後期發生變化,居民可能來自歐洲

第八層約公元前1000年~前85年,第九層約公元前85年~公元500年。

第六層和第七層均屬於青銅時代中晚期。第七層和第八層之間,約400年間這裡無人居住 。最上面的第八~九層,分別屬於希臘人居住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羅馬統治時期。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堡城建立,特洛伊城逐漸湮沒。


《荷馬史詩》的特洛伊

荷馬提到的特洛伊有可能是這個城市的兩個階段,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190年間。布賴斯注意到這裡防守非常堅固。

他寫道,「城牆曾高達9米(即30英尺),由泥磚築成的防護牆圍護。牆上建有幾個瞭望塔。最壯觀的是位於東北的堡壘,它加強了特洛伊城的防禦,站在瞭望塔上還能俯瞰特洛伊平原」.

特洛伊城到底有多大仍然具有爭議。考古學家曼弗雷德柯夫曼領導了特洛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他在《特洛伊:從荷馬的 <伊利亞德>到好萊塢史詩》(布萊克威爾出版社,2007)中寫道,在特洛伊遺址的考古工作中發現在堡壘外有一座『更低的城市』,這使遺址的總面積達30公頃(74英畝)。

他在書中寫道,「在特洛伊堅固的堡壘下有很大的居住區。如今,據我們所知,這樣的堡壘在該地區乃至歐洲東南部都是無可匹敵的。」居住區的範圍在學者中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爭論認為柯夫曼高估了居住區的範圍。

要確定這座城市是否與《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為同一座城市的關鍵之處是看它是如何滅亡的。從這座城市圍牆的裂縫可以看出它是毀於公元前1300年的地震,有可能後來還發生了起義或進攻。「在牆上也能看到火燒的痕跡。毀壞的城牆的落石暗示了這裡發生過打鬥。」馮·維金格登如是寫道。「然而,地震好像是這裡毀滅的最重要原因。」另外,他指出特洛伊城在被毀壞後又經同一批人重建,並不是由一支希臘軍隊重建的。

公元前1190年,特洛伊城再次受到一支希臘軍隊圍攻。那時候,希臘的邁錫尼文明已經瓦解,它最雄偉的宮殿成了一片廢墟。此外,考古學家在特洛伊發現一些歐洲東南部的瓷器和青銅斧頭,表明當時的人們可能是從歐洲東南部搬到特洛伊城的。[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