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狹腳金星蕨

狹腳金星蕨,金星蕨科 金星蕨屬,植株高45-65厘米。

生長在山谷灌叢和林下陰濕處,海拔400-1850米較常見。日本也有分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狹腳金星蕨

拉丁學名; Parathelypteris borealis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亞門; 真蕨亞門

綱; 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目; 水龍骨目

科; 金星蕨科

屬; 金星蕨屬

種; 狹腳金星蕨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長環境

3分布範圍

4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植株高45-65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1.8毫米,密被淺銹黃色毛。葉近生;葉柄長13厘米。粗1-1.5毫米,禾稈色,光滑,基部疏被棕色的卵形鱗片;葉片25-50厘米,中部寬5-11厘米,倒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向基部急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25-30對,互生,平展,無柄,彼此相距1-1.5厘米,下部7-8對突然縮小呈耳狀,最下的成瘤狀,彼此遠離,中部羽片長3-6厘米,寬6-9毫米,披針形,略向上彎,漸尖頭,基部稍寬,對稱,近截形,羽裂幾達羽軸;裂片12-18對,長3-4.5毫米,寬1.5-2毫米,長圓形,先端鈍,全緣。葉脈明顯,側脈單一,斜上,每裂片4-5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

葉草質,干後黃褐綠色,下面密被橙黃色的圓球形腺體,沿羽軸、主脈和葉邊疏被灰白色的細針狀毛,上面沿羽軸的縱溝被短毛,其餘光滑。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的近頂處,靠近葉邊,每裂片1-4對;囊群蓋小,圓腎形,棕色,膜質,背面幾無毛;孢子兩面型,圓腎形,周壁具少數褶皺,有時表面連成大網狀,褶皺上具細網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灌叢和林下陰濕處,較常見。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陝西(太白山)、安徽北部(霍山)、江西(廬山、武寧、宜豐、武功山、井岡山)、福建北部(武夷山),湖南(道縣)、廣西(龍勝)、四川(峨眉山)、貴州(遵義,金頂山),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本種提示

本種形體極似中日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nipponica(Franch. et Sav.) Ching,但葉片下面密被橙黃色的圓球形腺體;囊群蓋背面近光滑無毛。也近秦嶺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qinlingensis Ching,但後者的根狀莖斜升,羽軸下面被較密的長針毛;囊群蓋背面被較多的剛毛,故易區別。[1]

參考文獻

  1. 狹腳金星蕨,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