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狮子尾

中文名称:狮子尾

科:天南星科

属:崖角藤属

种:狮子尾

性味归经:淡、涩,平

狮子尾中药材名。本品为天南星科狮子尾Epipremnumpinnatum(L.)Engl.,以根、茎、叶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润肺,消炎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发热,咳嗽,胃痛,肠伤寒。用根或叶0.5~1两(小儿酌减),水煎服。毒蛇咬伤。用叶揉烂敷患处。跌打瘀肿,风湿痹痛。茎叶适量,捣烂,加酒适量,蒸熟,内服药液20~30毫升,余药外敷或外擦患处。

目录

信息

拉丁学名: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别称:崖角藤、百足草、过山龙、爬墙蜈蚣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天南星目

族:龟背竹族

分布区域:中国及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Schott,1879

形态特征

附生藤本,匍匐于地面、石上或攀援于树上。茎稍肉质,粗壮,圆柱形,粗0.5-1厘米,节间长1-4厘米,生气生根。分枝常披散。幼株茎纤细,肉质,绿色,粗2-3毫米,匍匐面扁平,背面圆形,节间伸长至6-8厘米,气生根与叶柄对生,污黄色,肉质。叶柄长5-10厘米,腹面具槽,两侧叶鞘达关节,关节长4-10毫米;

叶片纸质或亚革质,通常镰状椭圆形,有时为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由中部向叶基渐狭,先端锐尖至长渐尖,长20-35厘米,宽5-6(-14)厘米,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基部宽可达3毫米,I、II级侧脉多数,细弱,斜伸,与中肋成45度锐角,近边缘处向上弧曲。幼株叶片斜椭圆形,长4.5-9厘米,宽2-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一侧狭楔形,另一侧圆形。

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柄圆柱形,长4-5厘米,顶部粗达1厘米。佛焰苞绿色至淡黄色,卵形,渐尖,长6-9厘米,蕾时席卷,花时脱落。肉穗花序圆柱形,向上略狭,顶钝,长5-8厘米,粗1.5-3厘米,粉绿色或淡黄色。子房顶部近六边形,截平,长约4毫米,宽2毫米,柱头黑色,近头状,略凸起。

浆果黄绿色。花期4-8月,果翌年成熟。[1]

分布区域

产福建南部、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南部、西北部),缅甸、越南、老挝、泰国以至加里曼丹岛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海拔80-900(-2000贡山)米,常攀附于热带沟谷雨林内的树干上或石崖上。

生长见习

狮子尾性喜温暖与阳光,亦较耐阴,不耐寒,怕水涝。

繁殖方式

采用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为了养好狮子尾,在栽培中应注意

繁殖。采用扦插繁殖,在春季取嫩茎段,扦插于疏松的介质中,注意保湿,其生根块,扦插成活率高。生根后即上盆。因狮子尾怕湿,栽培基质需用排水良好的培养土,并在盆底多垫些砾石或瓦片。

摘心与施肥。狮子尾生长快,在生长期间约15天需施1次饼肥水,浇水要见干而浇,摘心1~2次,使其枝多花繁。

湿度与光照。狮子尾属短日照植物,在冬季如夜间温度超过10℃时可开花,如需在其他季节开花,要适时遮光作短日照处理,以促其开花。

由于狮子尾喜温暖,故出温室后需在室外通风良好,遮荫下培养。北方在入冬前需修剪枝条后,搬进温室的冷室中越冬。[2]

药用价值

功能

清热润肺,消炎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主治

发热,咳嗽,胃痛,肠伤寒。用根或叶0.5-1两(小儿酌减),水煎服。毒蛇咬伤。用叶揉烂敷患处。跌打瘀肿,风湿痹痛。茎叶适量,捣烂,加酒适量,蒸熟,内服药液20-30毫升,余药外敷或外擦患处。[3]

拼音Shī Zi Wěi

别名麒麟尾龟背竹麒麟叶

来源天南星科狮子尾Epipremnum pinnatum (L.)Engl.,以根、茎、叶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广西。

性味淡、涩,平。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消炎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发热,咳嗽,胃痛,肠伤寒。用根或叶0.5~1两(小儿酌减),水煎服。

毒蛇咬伤。用叶揉烂敷患处。

跌打瘀肿,风湿痹痛。茎叶适量,捣烂,加酒适量,蒸熟,内服药液20~30毫升,余药外敷或外擦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4]

参考资料

  1. 狮子尾,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狮子尾,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狮子尾,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狮子尾,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