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麒麟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麒麟尾

中文名稱:麒麟尾

別稱:麒麟尾、上樹龍

科:天南星科(Araceae)

屬:麒麟葉屬(Epipremnum Schott)

種:麒麟葉

性味歸經:味苦、微辛,性平。歸肝

麒麟尾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麒麟葉Epipremnumpinnatum(L.)Engl.[PothospinnataL.;RhaphidophorapinnataSchott]的莖葉或根。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癧,癰癤,毒蛇咬傷。

信息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澤瀉亞綱(Alismatidae)舊分法歸棕櫚亞

目:天南星科舊分類法屬天南星目,新分類法隸屬澤瀉目(Alismatales)

族:龜背竹族(Monstereae Engl.)

分布區域:原產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海南、台灣諸省區及印度

簡介

麒麟尾為大型藤本植物,在廣州等南方地區可露天越冬,常栽種於牆邊、 花架、石柱等處,作為垂直綠化、點綴環境之用。其性喜溫暖濕潤,較耐旱,也能適應光照較少的環境。繁殖可用扦插法。取三、四節一段麒麟尾斜插於土中,保持濕潤,待其自然萌生根芽即可。

麒麟尾屬 描述 Epipremnum Schott 麒麟尾屬,天南星科,26種,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我國有3種,產台灣、華南和西南,其中麒麟葉 E. pinnatum(L. )Engler 的莖葉能消腫止痛。木質藤本,常攀登於石上或他樹上;葉大,全緣或羽狀分裂,脫落;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花兩性或稀下部為雌花,密聚;花被缺;雄蕊4-6,花絲極短;子房倒圓錐形,有胚珠2或稍多顆生於近基生的胎座上,柱頭無柄;漿果分離;種子腎形。 所屬科 天南星科 分布量 世界:26種;中國:3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形態特徵

常綠大藤本,以氣根攀登於喬木或石上。莖粗壯,直徑約2.5厘米,節上生根。

葉極大,具長柄;幼時狹披針形或披針狀矩圓形,基部心形,全緣;成長時闊矩圓形,羽狀深裂幾達中脈上,長30~50厘米,寬20~40厘米,沿中脈兩側有無數小孔;裂片4~10對,劍形而稍彎,寬3~7厘米,兩端幾等寬,先端斜截頭狀,尖端上舉,側脈1~2對;葉柄長20~40厘米,上部有肱節,肱節長2~5厘米。

花序柄圓柱形,粗壯,長10~15厘米;佛焰苞長10~12厘米,外面綠色,裡面淡黃色;肉穗花序無柄,長約10厘米,徑約2厘米;花被缺;花絲短,扁平;子房1室,柱頭線形。花期春季。[1]

植物種屬

天南星科植物麒麟葉。

分布區域

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附生於熱帶雨林的大樹上或岩壁上。

主要價值

藥用

功能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癧,癰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燉肉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粉撒。

藥理作用

治療跌打損傷腫痛,風濕性關節炎,外傷出血和小兒營養不良等。

相關論述

1.《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清肝涼血,消腫解毒。治目赤腫痛,鼻衄;外用治癰疽瘡癤,陰囊紅腫,乳瘡。」2.《廣西植物名錄》:「根、藤活血散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蛇傷,癰癤,百日咳,目痛,鼻衄等。」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麒麟尾)全株9-15g,水煎或燉豬骨服;或浸酒內服外搽。(《廣西本草選編》)

2、治跌打損傷:萬丈深15-30g,泡酒500g。每次服18g。

3、治骨折:萬丈深適量,小雞1隻。共捶爛包患處。(2-3方出自《貴州草藥》)

4、治外傷出血:(麒麟尾)根研粉,撒布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5、治乾瘦:萬丈深6-9g。以砂糖為引,蒸服。(《貴州草藥》)

採收加工

夏、秋季采割,切段曬乾。[2]

參考資料

  1. 麒麟尾的功效與作用,蘋果綠,2017-01-12
  2. 麒麟尾,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