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偁
王偁,字孟敭。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閩中十才子之一,王翰之子。
永樂初年(1403—1424年),薦授翰林檢討。後來參加 《永樂大典》預修,為總裁官。因解縉牽連,死於獄中。
王偁著有《虛舟集》。
目錄
生平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舉人。 永樂初,薦授翰林院檢討,進講經筵,充《永樂大典》副總裁,最為總裁解縉所推重。 王偁為人英邁爽發,學博才雄,工詩、善書。其詩質樸清新,不落窠臼,行草類蘇軾。 永樂八年(1410年),因解縉被誣案,受株連下獄死,卒年46歲。
人物軼事
從王偁「閱兵」詩說起
閱兵
青天昨夜將星明,際曉風雲氣色清。
試向閱兵台上望,豺狼何處敢橫行。
二
將台高築颭旌旗,百萬貔貅試閱時。
上下風雲同一色,天心元與將心期。
王偁閩肇基祖王翰之季子。元末王翰於永福觀獵山村引頸自殺時,王偁時年九歲。王翰犧牲前夕已經將王偁這個孤兒託付給好友吳海處士。幼時的王偁親歷其父自殺的慘狀,歷史的變故無情擊打着王偁這顆童心。王偁在吳海處士的教導和其母劉氏的精心哺育,教誨下,終於成為明朝我王氏在福建的一位傑出人才,當時成為福建「十大」才子之一。
身為國子監生,由於其母病故,無法赴京趕考進士,只能在觀獵村中為母盡孝六年。觀獵村,原為王審知等官員守獵之山村,後始祖王翰就義後,人們十分敬仰王翰,後改為官烈村。官烈山村地處偏遠,正如王偁的五言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晨光照墟里,屋下春泉鳴。驅牛出東阡,但作農事耕。不惜筋力夠,但願禾熟成」。六年中,王偁雖不離官烈村,為母守孝,但也要從事一些農事勞作。但王偁總歸標上了閩「十大才子」,他的文章雄偉宏博,議論英發,當時已名聲在外。六年守孝結束後,離開了官烈村,後薦授翰林院檢討,進講經筵。永樂皇帝要修編史上最宏大的編書《永樂大典》,命明大學士解縉為總編纂,當時解縉認為王偁水準略高於他本人,極力推薦王偁總攬《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皇帝不依,最後解縉為總編纂,王偁為副總編纂。
解縉與王偁是好友,志同道合。解縉當時稱讚王偁「其人品在蘇長公之列,文亦相類,至於詩則陵轢漢唐,使眉山見於未必不必窮而煬也」。王偁不但文采出眾,書法,琴棋,書畫也是出類拔萃。他出身於將軍世家,智多略廣,明朝起派重兵幾十萬人征戰交趾(越南)時,他被皇帝命以從英國公張大將軍的高參,(幕僚)為征戰交趾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這首七言律就是當時征戰閱兵時而寫的軍旅之詩。王偁與解縉兩人才華橫溢,但品行太過於耿直,這樣常遭受小人,奸人暗算和嫉妒,最終解縉在寒冬中被脫光衣服,酒灌醉後活活凍死,王偁被下大獄遭嚴刑而屈死。雖然後有平反,但在明朝初中期出現二顆巨星慘遭毀滅,時年一個47歲,一個46歲。
王偁的遺作《虛舟集》早前全編入《永樂大典》中,由於大典當時算屬孤本,雖然後有重抄,但已丟失一部分,待清朝編寫《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局限於清朝編纂,好多詞條被冊改,失廢太多。據目前有專家考證,王偁原有詩歌達二千六百多首,現遺留下的一半都沒有。為了整理,挖掘我王氏祖輩的遺作,筆者查閱無數的歷史史記,史書,論文等,艱難了解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坎坷人生。近代全國院校史學上好多導師,學生的畢生論文有涉及到王偁,王翰父子倆的事跡,但大部分都出自於元朝吳海處士的遺作《聞過齋集》,及吳海為王翰寫下的碑文和為王氏家譜所寫下的序,更主要是王偁在獄中寫下的遺作「自述誄」中變化過來的。最近我再次又研究了元《孟兀兒史記》和《西夏党項史探微》後,更加豐富,祖上的歷史,多了解了王翰,王偁父子的經歷,但我認為還不全,還是浮於表面和世代的鏈接上。
王翰這支王氏,先祖出自於山東東阿,陽穀一帶,自征西夏被俘後,於西夏居住近二百年。後元朝時返回山東陽台,東阿一帶。由於世代軍人出身,世襲軍籍,將軍之家,作戰勇敢,先祖被忽必烈賜姓過,元朝時,我先祖有倆個姓,但祖宗立規言「君子命言不可違,祖宗傳姓不可丟」。親愛的山東陽穀,東阿,安徽的合肥,甚至遠至寧夏靈武的王氏宗親,如你們有與王翰,王偁能連上血緣的宗親請轉告我們,全國如對王翰,王偁的歷史,源流更為了解的先輩,學者請不吝賜教,我們將不勝感激,萬分叩謝!因我肇基祖王翰這一王氏支脈較為特殊,往往特殊中含有意義的成分更多。
世祖目前只能知從山東陽穀王撒達開始,傳王回,傳王蕉,傳王德,傳王翰,從王回開始離開山東下江南,最後駐守安徽合肥(廬州)王翰開始進入福建,王翰是元末的將領,王偁是明永樂年間的才子。[1]
參考來源
- ↑ 從王偁「閱兵」詩說起, 世界王氏網,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