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旅美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原图连结

王德威,(1954年11月6日–),籍贯辽宁长岭,出生于台湾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硕、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助理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文化及制度史中心主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王德威2020年04月获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肯定他在华文文学研究的各种成就;他所提出“被压抑的现代性”及“抒情传统”概念,也引起汉学界高度重视与讨论[2]。曾获国家文艺奖,于2004年获选为中研院第25届院士。


王德威研究主题与专长为华文现当代小说,擅以文化论述辩证文学/历史再现、现代性及权力结构的表征与对话。其文学关怀著力于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包括现代华文文学如何体验失语或翻译情境、现代小说如何承载国家、族裔、社会的文化和想像、小说/历史/文学史的关系等。著有《从刘鹗悼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年代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等,编有《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想像的本邦:现代文学十五论》、《台湾:从文学看历史》等[3]


目录

抵抗黑暗的微弱光芒 正是文学的力量!

政治大学罗家伦国际汉学讲座于2019年12月19日举办“危机时刻的知识分子”系列演讲第三场,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以“秋雨到冬夜:殷海光洪耀勋的启示”为题指出,两人皆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在面对外界压力下,抱持著迥异的思想,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立场[4]

王德威院士回顾、整理他这三场演讲的六位文人言论,包含胡适曾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殷海光提及“没有颜色的思想”,并以赞赏陈寅恪提出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结。而知识分子的危机时刻必须不断感受危机,甚至创造危机,用知识做判断、选择和承担,“幽黯意识”十分值得大家思考和反思。

他强调文学是介入历史和思想的重要管道,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型态而不是表面口号,而文学最大潜力就是幽黯意识的辩证和无穷尽的反思。 王院士自己也坦承自己内部想法常不断面临挑战,因此不会有大义凛然的答案出现。不过他也强调应该先问自己能做什么?最大的能量可能是在哪个方向?问题的答案应视自己的能量和选择而定。后以“在看似眼前无路的历史困境里,也许多读一本作品、多一次真心言谈的交流,抵抗黑暗的微弱光芒正是文学的力量!”。

台湾谈文白之争太肤浅

2018年07月中研院院士会议举行主题演讲,院士王德威发表“台湾:从‘文’学看历史”演讲。王德威从台湾百年来的文白之争、文体之辩、文化之别,看待台湾现况,提出“文”学应回到泛指文化、文明的原始意义,不该只理解为审美文字,呼吁台湾重新重视“文”,成为“斯文在兹”而非“斯文扫地”的社会。

王德威首先重新定义“文”学,他指现在大家谈的文学,只指诗歌、散文等,但此定义来自1902年慈禧太后钦点张百熙改革章程时,张百熙所列“文学科”儒学、历史、古代思想、档案学、外国语、语言学及词章等课程中的“词章”,历史仅百年。该狭隘定义,局限文学的可能性与对社会的影响,在21世纪导致危机。

王德威说,文白之争去年起成为热门话题,他也被无辜牵扯,但这些争议只浅白放在语言及12年国教新课纲教科书的问题,失之肤浅,认为尤其在学术的场域,应更细腻探讨文白,“对文白的历史有再认识的必要”[5]



视频

台湾:从“文”学看历史|王德威院士

“众声喧哗.反思五四”王德威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