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徽(810年代-891年),字昭文,封爵琅琊侯,諡號唐朝官員唐僖宗年間為宰相

目錄

家世

王徽生年不詳,只知當唐宣宗在850年代命宰相們為公主們挑選合適的駙馬時,王徽四十多歲。[1][2]他是京兆杜陵人,戰國時期魏國著名公子信陵君魏無忌之後,這一支因是王族之後,故改姓王。北周同州刺史王羆為王徽十代祖,[3]其後人後來效力隋朝和唐朝。王徽祖父王察連州刺史,父王自立緱氏令。[4]

早期仕途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王徽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1]戶部侍郎沈詢判度支,辟王徽為巡官。[5]當時宣宗正為女兒們挑選合適的駙馬,要求宰相們觀察中進士的官員,王徽被提名。但他不想與皇室結親,見宰相劉瑑,以年齡為由辭讓,因為他已經四十多歲且多病。劉瑑告訴了宣宗,王徽因而沒有被命令娶公主。[1][3][6]

宣宗子唐懿宗年間,前宰相令狐綯歷任宣武、淮南節度使,王徽都作為掌書記跟隨他,官至大理評事。[7]後又被召回拜為右拾遺,前後上疏提了23條建議,人們因而敬重他的洞察力。宰相徐商判鹽鐵事務,邀王徽為參佐。[8]徐商罷相後為荊南節度使,想邀王徽為他效力,但不知他是否願意再次離開長安而不敢問。王徽聞知,對徐商說:「我剛中進士的時候,是公照顧我,現在公就要佩戴印綬領軍了,下官怎能不跟從呢?」徐商很高興,奏授王徽殿中侍御史,賜緋,署任為荊南節度判官。[1][3]

 
王微(京兆) 圖片鏈接

唐僖宗年間

高湜監督御史台時,奏王徽回長安為侍御史知雜兼職方員外郎,後升考功員外郎。[9]任上於咸通十四年(873年)奏請將考簿上的上中下字由紅字改為用不易塗改的黑字書寫,制止了考功作弊行為。[10]宰相蕭仿尤其敬重王徽精通為官之術。乾符初年,遷司封郎中、長安縣令。當時翰林學士缺人,蕭仿任王徽為翰林學士,[3]改職方郎中、知制誥,三年(876年)九月正拜中書舍人。[11]王徽於延英殿中謝恩,被當面賜以金紫,後又遷戶部侍郎、學士承旨,後又改兵部侍郎、尚書左丞,仍任學士承旨。[1][12]曾奉命授西川節度使高駢功狀,六年(879年)作《創築羅城記》紀念高駢在成都築大城事。[13]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農民大軍逼近長安,當權宦官田令孜為轉移對朝廷軍隊無力阻止黃巢的指責,歸咎首席宰相盧攜戰略錯誤,貶之。盧攜因而自殺。王徽和裴澈被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盧攜為相,王徽改戶部侍郎。[11][14][15]但同日,傳來黃巢軍將攻長安的消息。田令孜帶僖宗乘夜逃往成都,王徽等官員們上朝時才知道,為了隨駕和躲藏而亂竄。王徽想隨駕逃跑,落入荊榛中,墜入崖谷受傷,被黃巢的士兵所獲,帶回長安。當時黃巢已在長安自稱大齊皇帝。中和元年(881年)二月,黃巢想任王徽大齊官職,但即使周圍都是白刃,王徽也假裝重傷不能說話。黃巢命他回官邸養病,嚴密監視,派醫生為他治病。過了一個多月,守衛懈怠,王徽裝作商販逃到河中。[1]他撕裂絹布寫上表文,遣人獻上已在成都的僖宗,僖宗遙授他光祿大夫,任為兵部尚書。期間,王徽厚待退居河中的禮部郎中司空圖[16]王徽想去成都會合僖宗,但僖宗詔令他以本官充東面宣慰催陣使。[3][17]

王徽有雅望,但拜相才一天就遭遇此亂,故沒有可稱道的建樹。[3]

同時,昭義鎮歷經混亂:當年昭義將成麟兵變殺節度使高潯,又被天井關戍將孟方立所殺。[17]昭義人請監軍吳全勖知留後,但孟方立拒絕,稱宦官不能為節度使,軟禁吳全勖,稱希望朝廷派人來代任。三月,朝廷任時任右僕射、租庸使、京城四面催陣使、守兵部尚書王徽為檢校左僕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潞邢洺磁觀察等使、同平章事。[11][14]王徽表司空圖為副使。但王徽知道孟方立已經完全控制了昭義鎮全部五州中在太行山以東的三州,自認不能實際控制昭義,上表堅辭獲准,[18]請求任知昭義軍事鄭昌圖為節度使,而司空圖也因此沒赴任。[16]鄭昌圖僅三個月後即離任,使孟方立控制了昭義。[19][20][21]王徽則被任為諸道租庸供軍使、大明宮留守、京畿安撫制置、修奉園陵等使。[1][3]

宰相王鐸都統行營兵馬對抗黃巢,不能取勝。二年(882年)十月,行營都監楊復光想請沙陀叛軍李克用加入唐軍,王徽同意了。於是王鐸以僖宗名義下敕書赦免李克用,召他加入唐軍。唐軍在李克用的巨大貢獻下於中和三年(883年)初擊敗黃巢、收復長安,王徽因功加尚書右僕射。[1][3]四月,僖宗詔留忠武軍及延州、鳳翔、博野軍及東西神策軍二萬人於長安,令王徽護衛諸門,安撫居民,[22]與京畿制置使田從異守長安。[21]

當時,長安因戰亂而毀壞,僖宗尚未返回。王徽受任為大明宮留守、京畿安撫制置、修奉園陵等使、御史大夫,任上表奏前廬州刺史鄭綮為兵部郎中、知台雜。[23][24]九月,權知京兆尹事。王徽安撫百姓,百姓開始返回,又修繕宮室,粗略整頓百司。[25]時任淮南節度使的高駢命從事崔致遠給王徽寫信。[26]四年(884年)十二月,王徽與留司百官上表請僖宗車駕還宮。[11][27]但宮內外權臣重建官邸,常侵擾百姓,百姓抱怨,王徽試圖以法律妥善對抗權臣,因而冒犯了他們,他們以其黨羽薛杞為少尹,知府事,希望薛杞剝奪王徽實權,但王徽稱薛杞剛喪父,應服喪,拒絕讓他就職。這愈發激怒了權臣,王徽因而被免職召去成都。他被授太子少師——當時並無太子,這完全是榮譽職位,並被命令在河中退休養病。大約一百天後,太子少師也被免,光啟元年(885年)僖宗回長安後復授太子少師,召回長安,他稱病不就。宰相們責王徽不受皇恩,奏貶集州刺史,[3]命他立即赴任。[1]

不數日,田令孜激怒了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和時任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他們攻打長安,僖宗逃到興元。田令孜出逃前,稱王重榮反了,下令火燒宮城,將宮室、房屋燒毀十之六七。亂軍入長安後也放火,王徽勉強修好的宮闕又化為灰燼。[11][28]靜難軍節度使朱玫占領長安,立襄王李熅為帝。田令孜被解職,逃到成都任西川監軍使,他的哥哥陳敬瑄在那裡當節度使。田令孜被罷後,僖宗念及王徽無罪,詔王徽拜吏部尚書,封琅邪郡侯,食邑千戶。王徽想去見駕,但道路被李熅所阻。隨後李熅的詔書到了河中,也召王徽。王徽稱中風不能走路,拒絕歸順李熅。同年,朱玫被部將王行瑜所殺,李熅逃到河中也被王重榮處決後,[25]僖宗回長安,途經鳳翔時,任王徽為御史大夫,但王徽堅稱腳有病不就。[1][3]

唐昭宗年間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崩,弟唐昭宗繼位,[29]復授王徽太子少師。當他去便殿向昭宗致謝時,昭宗說:「王徽精神還好,怎能僅僅自便?」改授吏部尚書。儘管當時唐朝政府已數遭災禍,王徽仍能篩選記錄,適當處理公務,驗看選官、補調官職等。進位檢校司空,守尚書右僕射。大順元年(890年)三月,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還上表稱王徽等為縉紳名族,宜用為徐鄆青兗等道節度使,昭宗從之,但沒有任王徽為節度使。十二月卒,贈司空、太尉,諡[1][3][30]

評價

  • 《舊唐書》史臣曰:徽志吐盜泉,脫身虎口,功名不墜,君子多之。[1]

  1. 王椿
  2. 王樗
  3. 王松

注釋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
  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五
  4. 新唐書》卷七十二存檔副本. [2008-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已忽略文本「2008-11-20」 (幫助)存檔副本. [2010-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5. 儘管《新唐書》證實沈詢曾判度支,但《舊唐書》《新唐書》的沈詢傳都沒給出他判度支的時間,故王徽在他手下任職的時間也不可考。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
  6. 因為劉瑑只在死前於858年短暫拜相,此事肯定發生於858年。見《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7. 令狐綯於咸通二年(861年)被任為宣武軍節度使,三年(862年)被任為淮南節度使,王徽為他效力大致在這段時間。見《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8. 徐商於咸通六年(865年)至十年(869年)為相,判鹽鐵事務時更早,儘管他具體任此職及解職的時間不詳,故王徽為他效力肯定在此期間。見《新唐書》卷六十三6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5-18.、《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三。《舊唐書·王徽傳》暗示王徽效力徐商在宣宗年間,但徐商的仕途年表意味着這是不可能的。
  9. 《舊唐書》《新唐書》的高湜傳都沒稱他曾任御史大夫,故此事不能確定時間,但根據王徽和蕭仿之間的互動,可見此事在僖宗年間。見《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八《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10. 《冊府元龜》
  11. 11.0 11.1 11.2 11.3 11.4 《舊唐書》卷一十九下
  12. 因蕭仿於咸通十四年(873年)至乾符二年(875年)拜相,此事肯定在此期間發生。見《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13. s:創築羅城記
  14. 14.0 14.1 《新唐書》卷九
  15. 《冊府元龜》作十一月事。
  16. 16.0 16.1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
  17. 17.0 17.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
  18. s:辭澤州節度表
  19.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七
  20. 《舊五代史》卷六十二
  21. 21.0 2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
  22.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
  2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
  24.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三
  25. 25.0 25.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
  26. s:租庸王徽相公
  27. s:請車駕還京表
  28. 《新唐書》卷二百零八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
  30. 《舊唐書》卷二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