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適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資料,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無法被證實。 (2019年7月18日) |
此條目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9年7月18日) |
王道還(1953年-),臺灣體質人類學家、科學普及作家,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市人。
目錄
作品
論文 1、〈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兼論解剖學在中西醫學傳統中的地位〉,《新史學》6.1 (1995):95-112。
2.〈史語所的體質人類學家──李濟、史祿國、吳定良、楊希枚、余錦泉〉,《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163-187。
3、〈人會繼續演化嗎? 〉,葉李華主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頁133-146。
4、〈《天演論》原著文本的來歷及相關問題〉,《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12),第三卷,頁133-154。繁體字版收入彭小妍編,《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編印中,預定2011年春出版)。
書評 1、〈順天而應人──評B. Fagan著《聖嬰與文明興衰》〉,《歷史月刊》143 (1999):111-115。
2、〈我們都是非洲人──評Cavalli-Sforza, L. L.著《人類大遷徙》〉,《歷史月刊》149 (2000):118-123。
3、〈惡向膽邊生(評Evil-inside human cruelty and violence, by Roy F. Baumeister, 1997)〉,《科學人》試刊紀念版(2002):128-130。
4、〈性象的奧秘(評《性別天生》、《男生女生大腦不同》?)〉,《科學人》7 (2002)。
〈人禍! ,評《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John M. Barry原作,王新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科學人》60(2007):93-94。
5、〈無情荒地有情天,評《別讓我走》(石黑一雄原作,張淑貞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科學人》62 (2007):114-115。
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性別與腦袋專號)(2008):78-83。
7、〈陰陽之變,萬物之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性別與腦袋專號)(2008):84-86。
8、〈無名為天地之始〉(評《語言的歷史》等書),《人籟論辨月刊》75 (2010.10):96-100。
會議論文 1、〈大音希聲/眾聲喧嘩:論語言與人類的認知演化〉,發表於「文化、語言與認知」討論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年5月16日。
2、〈論王清任的醫學研究〉,發表於「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3、〈人類認知演化的特色〉,發表於中正大學哲學系、張昭鼎紀念基金會、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科學月刊主辦,「第七屆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台北:陽明大學活動中心,2000年4月29-30日。
4、〈中國道家與西洋胚胎學的界面一科學家〉,發表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合辦,「李約瑟百年誕辰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8- 9日。
5、〈天行有常 天何語哉──再讀《天演論》〉,發表於「第八屆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1年4月21-22日。
6、〈大學教授在翻譯事業中的問題與角色〉,發表於「『生產、閱讀與教育』──檢視當前台灣的翻譯工業與翻譯文化」會議,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2001年5月26-27日。
7、〈論科學社群的社會責任〉,發表於「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台北:國立陽明大學,2002年5月18-19日。
8、〈嚴復譯《天演論》〉,發表於日本國際學術研討會「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2005年7月25-27日。
「The study of sociology (by Herbert Spencer, 1873) as a traveling text」,發表於英國Manchester大學舉辦之「China &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 the West」研討會,2008年6月28日。
9、〈殷墟祭祀坑裡的人頭是怎麼砍下來的? 〉,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紀念殷墟發掘80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0月14日。
10、〈殷墟祭祀坑裡的人頭是怎麼砍下來的? 〉,發表於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等單位舉辦,「殷墟科學發掘80週年考古與文化論壇」,2008年10月31日。
11、〈嚴復究竟懂不懂「演化論」? 〉,紀念達爾文誕生200週年與《物種原始》出版150週年國際學術工作坊,清華大學人社院,2009年12月24日。
12、〈嚴復、丘淺次郎與演化論〉,發表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舉辦之「中日文化比較的現在」研討會,北京:紫玉飯店,2010年3月13日。
13、〈嚴復、丘淺次郎與演化論〉,發表於北京大學舉辦,「傳播中的達爾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8月26-28日。
編輯整理 王道還編寫,《達爾文作品選讀》(包括選讀、導讀、翻譯)(台北:誠品書店,1999)。
翻譯
王道還譯,《第三種黑猩猩》(Jared Diamond著,The Third chimpanzee)(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
王道還譯,《盲眼鐘錶匠》(Richard Dawkins著,The Blind Watchmaker)(台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公司,2002)。
王道還譯,《達爾文與基本教義派》(Merryl Wyn Davies著,Darwin & fundamentalism, 2000)(台北:果實出版社,2003)。
王道還譯,《醫學簡史》(Blood & guts: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 by Roy Porter,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5)。 → 《醫學簡史》勘誤﹝2006.5﹞
其他 T. W. Deacon, Daw-hwan Wang & A. Carpent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aminar Organization of Corticocortical Connections in Rats as Compared to Monkey,」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bstracts 15 (1989): 283.
T. W. Deacon, Daw-hwan Wang & J. Connell, 「Laminar Patterning of Corticocortical Connections in the Rat,」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bstracts 17 (1991): 1019.
「The connection of the perirhinal cortex in the rat: a biot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 study,」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bstracts 22 (1996): 576.
自述
我的學術訓練源自生物學與人類學,因而對於「科學」的文化與社會學脈絡,特別感興趣。科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認知興趣,不只涉及個人運用理性的能力,還需要「典範」指引感官,在宇宙森羅萬像中爬梳剔抉,追求知性的滿足。已知的人類社群中,只有古希臘人充分發展了這種興趣,並樹立研究傳統。這麼說來,追問「中國為何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就甚為無謂了,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科學」。
好在科學無國界,中國人並不因為缺乏科學與科學傳統而有學習障礙。但是,中國近百年來,以西方為師,企圖建立科學傳統,成就卻似乎有限。我以比較方法研究過唐一行的曆算學、十九世紀初王清任的髒腑學、清末藉翻譯傳入中國的西學文本、以及歸國學人的殷墟頭骨研究,分別探討學習、發展西方科學的可能困難。
另一方面,我認為,直到今天,國內有些不利於科學教育的條件,仍然沒有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例如缺乏供國中以上程度學生閱讀的可靠教材。在美國,中學生可以找到豐富的科學讀物,不只內容可靠,而且文采斐然。而學界以外文論文作為評量研究成績的唯一判準,扼殺了提升中文科學敘事的可能。在國內,即使翻譯國外的科學書,都有中文左支右絀的窘境。例如生物演化論的精義,的確可以用百年前鑄造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八字道破。但是若想用清通的中文,以蘊藏在這八字中的理路,解釋不畏抗生素的細菌如何演化出來,同時提醒學生服用抗生素的守則,就極為困難了。
因此,近十年來我從事翻譯、撰寫科學專欄,並參與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台灣中文版)。我不僅想理解世界,還要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