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贤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乂之父。

  • 受到魏国安定太守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
  • 青龙三年(235),深感威胁的王雄派刺客韩龙轲比能刺杀,使其政权陷入崩溃,彻底解除鲜卑威胁。

目录

基本信息

姓名    王雄  
生卒    不详      
字号    字元伯      
民族    汉族      
官职    幽州刺史  
所处时代   曹魏  

人物介绍

魏国安定太守孟达(与新城太守孟达不是同一人)推荐王雄,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

田豫政见不合,使人阴构田豫乱边,魏明帝遂将田豫转为汝南太守。[1]

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为害魏国边境。

青龙三年(235),深感威胁的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2][3]

人物功绩

令鲜卑臣服

  • 鲜卑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馀里,南北七千馀里,罔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 鲜卑的势力范围与最盛时的匈奴相当,军事实力逊于最盛时的匈奴。
  • 其中势力最强的部落首领之一轲比能拥有十几万铁骑,得人死力,曾经联合其他部落首领拒绝向魏国“互市”马匹;且一度率三万精骑把护乌丸校尉田豫围在“白城”七日,靠魏国太守阎志解围才忿忿离去,史称“白城之围”。
  • 然而,王雄以幽州刺史兼乌丸校尉时,抚以恩信。轲比能甘心臣服,主动向王雄抛出橄榄枝,向幽州贡献名马示好。在魏国被三面夹击的情况下,最大的隐患而是绝非来自于南部的蜀汉孙吴,而是来自于北部的游牧民族鲜卑。王雄确保北大门不失,且令鲜卑乖乖臣服,功莫大焉!

彻底解除鲜卑威胁

  • 按照《六韬》: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意味着在冷兵器时代,古代一名骑兵能抵挡八名步兵;一千骑兵便可阻挡一万步兵;而轲比能十几万铁骑足以与百万步兵相当。
  • 而蜀汉与孙吴的军队都以步兵为主,相加不过三十多万。孙吴水军实力强大,但在陆地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北方抗衡。张辽八百破十万便是明证。
  • 青龙元年,轲比能联合另一部落首领步度根叛并州,后者虽兵力不详,二者之和已接近二十万骑兵,至少相当于百五十万步兵。青龙三年(235)当轲比能叛乱时,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轲比能。从此鲜卑各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
  • 《六韬》云:“杀一人而利万人!”轲比能被刺杀后,十余万骑兵居然不敢反抗,可见王雄与之相比更“得人死力”而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王雄具有极高的战略战术智慧及令鲜卑人景仰钦佩的品德。

肃慎纳贡

  • “肃慎”一词,知之者甚少,但对灭掉辽、北宋的金与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的主宰——满族应不会陌生。
  • 肃慎就是黑水靺鞨、金、满的祖先。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 三国志》:青龙四年,五月丁巳,肃慎氏献楛矢。
  •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 青龙三年,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彻底解除游牧民族与孙吴、蜀汉联合夹击魏国的威胁。青龙四年五月乙卯丁巳,肃慎氏献楛矢,向魏国称臣纳贡。自西周始,肃慎第一次向中原称臣纳贡。

人物评价

  • 曹丕:“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