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驥(明朝)
王驥(1378年-1460年5月30日 [1]),字尚德。保定府束鹿縣(今河北辛集)人。明代名將,官至兵部尚書。
大明兵部尚書
| ||
爵位 | 靖遠伯→靖遠侯(贈) | |
籍貫 | 保定府束鹿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尚德 | |
諡號 | 忠毅 | |
出生 | 洪武十一年(1378年) 保定府束鹿縣 | |
逝世 |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5月30日) |
驥剛毅有膽,曉暢戎略。永樂四年(1406年)登進士第,授兵科給事中。明宣宗時累遷至兵部尚書。[2]正統三年(1438年),與蔣貴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擊破擾邊的瓦剌軍,迫使朵兒只伯遠逃。正統六年(1441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因功封靖遠伯,與威寧伯王越(明朝)、新建伯王守仁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後被彈劾以勞師費財,賴權宦王振庇護才得免罪。後率軍平定湖廣等地的苗人叛亂,獲賜世券。
景泰八年(1457年),因參與「奪門之變」,獲授兵部尚書,並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數月後,請老告退。
天順四年(1460年),王驥去世,年八十三。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皇明經世文編》輯有《王靖遠忠毅侯奏疏》。
目錄
生平簡介
- 永樂四年(1406年)中進士,任山西兵科給事中。遷山西按察司副使。
- 洪熙元年,入為順天府尹。
- 宣德初,擢兵部右侍郎。
- 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兵部尚書。
- 正統二年(1437年),王驥受明英宗之命,整飭甘肅一帶邊備。次年,王任督軍,率任禮、蔣貴等軍出擊韃靼,擊潰朵兒只伯,後奉召還任兵部尚書。
- 正統六年(1441年),王被任命為總督軍務,率蔣貴、楊寧在麓川之戰火攻擊敗麓川(今雲南省瑞麗)首領思任發,凱旋後被封為靖遠伯[1]。
- 正統八年(1443年),再攻麓川後還任兵部,奉命巡視延綏(今陝西榆林)、寧夏、甘肅諸邊。
- 正統十三年(1448年),率宮聚三征麓川,兵鋒遠至緬甸境內的孟養,回師途中奉命率軍平定湘西和貴州一帶的苗族起事[3]。
-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瓦剌俘獲,明景帝即位,王受王振之案牽連,被閒置於南京總督機務。
- 景泰三年(1453年),王被去職,後奉命在南內監視被放還的明英宗。
- 景泰八年(1457年),王參與發動奪門之變,擁明英宗復位,仍任兵部尚書,不久以老告退。三年後病逝。贈靖遠侯,諡忠毅[4][5]。
主要成就
- 正統六年(1441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史稱「驥為功之首[6]」。他對麓川的征討,被指責為「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7] 但王驥進行的戰役確實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亂,並將之控制在中央手下,鞏固了統治。 [8]
- 正統九年(1444年),王驥被與都御史陳鎰巡視延綏(今陝西榆林)、寧夏、甘肅等地時,時寧夏邊軍三年一換,並增選軍屬以防備,致使軍士疲憊、軍用睏乏。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讓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回去,以此提高效率。此建議受英宗讚賞,並下令推行各邊。[9]
- 明代宗時期,王驥參與討伐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王驥晚年總督南京機務時,因南京的部隊素來偷懶,曾將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
軼事典故
- 擊鼓為樂
據《水東日記》記載:王驥任順天府尹時,他退廳便坐在後堂,召來鼓手打得勝鼓,將這件事當作樂趣,將鼓打得不成節奏的人會受罰。後來王驥終因作戰而立下功名,也像前人一樣喜歡聽聞「擊鼓用兵」的詩。 [10]
- 三王伯爵
明代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爵的文臣分別是王驥、王越、王守仁。他們都姓王,威名超越其餘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貞對此曾連批「大奇!大奇!」 [11]
人物評價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
- ↑ 《尚書靖遠伯忠毅王公神道碑》:天順四年五月十一日,以疾薨於正寢。
- ↑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九年命為真。
- ↑ 《明史》(卷171):「六年正月遂拜蔣貴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諸道兵十五萬討之。刑部侍郎何文淵、侍講劉球先後疏諫,不納。瀕行,賜驥、貴金兜鍪、細鎧、蟒繡緋衣、朱弓矢。驥請得以便宜從事。馳傳至雲南,部署諸將,遣參將冉保由東路趨孟定,大軍由中路至騰衝,分道夾擊。是年十一月,與貴以二萬人趨上江,圍其寨,五日不下。會大風,縱火焚柵,拔之,斬首五萬餘級。進自夾象石,渡下江,通高黎貢山道。閏月至騰衝,長驅抵杉木籠山。賊乘高據險,築七壘相救。驥遣參將宮聚、副將劉聚分左右翼緣嶺上,而自將中軍奮擊之,賊大潰,乘勝至馬鞍山。逾月,抵賊巢。山陡絕,深塹環之。東南面江,壁立不可上。驥遣前軍覘賊,敗其伏兵。賊更自間道立柵馬鞍山,出大軍後。驥戒軍中無動,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突賊寨,斬首數百,復誘敗其象陣。會東路軍冉保等已合木邦、車裡、大侯諸土軍,破烏木弄、戛邦諸寨。遣別將守西峨渡,防賊軼,刻期與大軍會。驥乃督諸將環攻其七門,積薪縱火。風大作,賊焚死無算,溺江死者數萬人。思任發攜二子走孟養。獲其虎符、金牌、宣慰司印及所掠騰衝諸衛所印章三十有奇。犁其巢穴,留兵守之而還。明年四月遣偏師討維摩土司韋郎羅。郎羅走安南,俘其妻子。傳檄安南,縛之以獻。五月,師還。帝遣戶部侍郎王質齎羊酒迎勞,賜宴奉天門。封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千二百石,世襲指揮同知,賜貂蟬冠玉帶。貴進侯,劉聚等遷賞有差。從征少卿李蕡,郎中侯璡、楊寧皆擢侍郎,士卒賜予加等。府庫為竭。思任發之竄緬甸也,其子思機發復帥餘眾居者藍,乞入朝謝罪。廷議因而撫之,王振不可。是年八月復命驥總督雲南軍務,帥參將冉保、毛福壽以往。未至而思機發遣弟招賽入貢,緬甸亦奏獲思任發,要麓川地。朝廷不納其貢,且敕驥圖緬甸,驥因請濟師。八年五月復命蔣貴為平蠻將軍,調土兵五萬往,發卒轉餉五十萬人。驥初檄緬甸送思任發。緬人陽聽命,持兩端。是年冬,大軍逼緬甸,緬人以樓船載思任發覘官軍,而潛以他舟載之歸。驥知緬人資木邦水利為唇齒,且慮思機發將以獻其父故仇之,故終不肯獻思任發。驥乃趨者藍,破思機發巢,得其妻子部落,而思機發獨脫去。明年召還,加祿三百石,命與都御史陳鎰巡延綏、寧夏、甘肅諸邊。初,寧夏備邊軍,半歲一更。後邊事亟,三年乃更。軍士日久疲罷,又益選軍余防冬,家有五六人在邊者,軍用重困。驥請歲一更,當代者以十月至,而代者留至來年正月乃遣歸,邊備足而軍不勞。帝善其議,行之諸邊。當是時,緬人已以思任發來獻,而思機發竊駐孟養地,屢遣使入貢謝罪。中外咸願罷兵。振意終未慊,要思機發躬入朝謝。沐斌帥師至金沙江招之,不至。諭孟養執之以獻,亦不聽命。於是振怒,欲盡滅其種類。十三年春復命驥總督軍務,宮聚為平蠻將軍,帥師十五萬人往。明年造舟浮金沙江,蠻人柵西岸拒守。官軍聯舟為浮橋以濟,拔其柵,進破鬼哭山,連下十餘寨,墜溺死者無算。而思機發終脫去,不可得。是時,官軍逾孟養。至孟冉阝海。地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里,自古兵力所不至,諸蠻見大軍皆震怖。而大軍遠涉,驥慮饋餉不繼,亟謀引還。時思機發雖遁匿,而思任發少子思陸復擁眾據孟養。驥度賊終不可滅,乃與思陸約,立石表,誓金沙江上,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遂班師。驥凡三征麓川,卒不得思機發。議者咎驥等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抗疏劾之,大略謂:「驥等多役民夫,舁彩繒,散諸土司以邀厚利。擅用腐刑,詭言進御,實充私役。師行無紀,十五萬人一日起行,互相蹂踐。每軍負米六斗,跋陟山谷,自縊者多。抵金沙江,徬徨不敢渡;既渡不敢攻;攻而失都指揮路宣、翟亨等。俟賊解,多捕魚戶為俘。以地分木邦、緬甸,掩敗為功。此何異李宓之敗,而楊國忠以捷聞也。」奏下法司。王振左右之,得不問。而命英從驥軍自效。英知往且獲罪,匿不去。當是時,湖廣、貴州諸苗,所在蜂起,圍平越及諸城堡,貴州東路閉。驥至武昌,詔還軍討苗。會英宗北狩,群臣劾王振並及驥。以驥方在軍,且倚之平苗,置弗問。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侍郎侯璡總督軍務。已而苗益熾,眾至十餘萬。平越被圍半歲,巡按御史黃鎬死守,糧盡掘草根食之,而驥頓軍辰、沅不進。景泰元年,鎬草疏置竹筒中,募人自間道出,聞於朝。更命保定伯梁缶為平蠻將軍,益兵二萬人。侯璡自雲南督之前,疾戰,大破賊,盡解諸城圍。而驥亦俘剗平王蟲富等以獻。」
- ↑ 潘榮勝. 《明清進士錄》. 中華書局. 2006年: 28頁. ISBN 9787101043501 (中文(簡體)).
- ↑ 《明史》(卷171):「驥還,命總督南京機務。其冬,乞世券,與之。南畿軍素偷惰。驥至,以所馭軍法教之。于謙弗重也,朝廷以其舊臣寵禮之。三年四月,賜敕解任,奉朝請。驥年七十餘,躍馬食肉,盛聲伎如故。久之,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驥與謀。賞稍後,上章自訟,言:「臣子祥入南城,為諸將所擠,墮地幾死。今論功不及,疑有蔽之者。」帝乃官祥指揮僉事。而命驥仍兵部尚書,理部事,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余如故。數月請老,又三年乃卒,年八十三。贈靖遠侯,諡忠毅。傳子常及孫添。添尚嘉善長公主。」
- ↑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五》.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04-13
- ↑ 7.0 7.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06
- ↑ 8.0 8.1 劍橋中國明代史:第5章 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國學導航。2015-08-30
- ↑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召還,加祿三百石,命與都御史陳鎰巡延綏、寧夏、甘肅諸邊。初,寧夏備邊軍,半歲一更。後邊事亟,三年乃更。軍士日久疲罷,又益選軍余防冬,家有五六人在邊者,軍用重困。驥請歲一更,當代者以十月至,而代者留至來年正月乃遣歸,邊備足而軍不勞。帝善其議,行之諸邊。
- ↑ 《水東日記·卷一》:王忠毅公為京尹時,公退即坐後堂,召鼓手打得勝皷以為樂,皷失節者有罰。後公卒以軍旅樹功名,豈亦昔人喜聞擊皷用兵之詩者耶?
- ↑ 《皇明奇事述》「三文臣戰功伯爵皆王姓」條:文臣封伯,雖前後十人,然以戰功得者僅三人:靖遠伯驥,威寧伯越,新建伯守仁耳。皆王姓,威名皆盛於諸伯,大奇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