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玫瑰革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玫瑰革命

國家: 格魯吉亞

玫瑰革命是2003年11月22日在格魯吉亞發生的反對當時總統謝瓦爾德納澤及其所領導政府的一系列示威活動,其領導人由於反對黨領袖薩卡什維利,每次公開露面都拿一枝玫瑰花,因此被稱為玫瑰革命。

最終,薩卡什維利領導的反對黨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民主選舉的政府,其本人當選格魯吉亞總統,而原格魯吉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辭職。在2004年03月28日進行的格魯吉亞議會選舉中,薩卡什維利總統領導的政黨獲得全部150個議席。 格魯吉亞玫瑰革命成為後來的"顏色革命"的第一波。[1]

目錄

革命效應

支持新生獨立國家計劃

蘇聯剛一解體,美國便啟動了"支持新生獨立國家"計劃,動用一切資源在獨聯體各國"培植民主土壤","營造民主氣氛","物色民主骨幹","樹立民主榜樣",要把獨聯體各國打造成"新型民主國家"。

1992年,美國參議院通過《自由援助法》,隨後又通過了其他名目繁多的"單項計劃",向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提供各種援助。1993年至2003年,美國用於幫助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革"的專項援助就有90億美元,其中3/4以上提供給這些國家的私有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獨立媒體等民間機構。

"民主改革"方案

起先,美國這些"民主改革"方案主要藉助獨聯體各國政府的力量來實施,但發現各國政府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民主改革",美國又將專項援助轉向了這些國家中的"年輕一代",制定了形形色色的青年學者交換計劃,對這些國家實行"軟滲透"。

1999年5月,美國第一次制定了"俄羅斯領導人計劃",把嶄露頭角的俄政治精英送到美國,讓他們親身體驗美國的"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2000年,美國政府又啟動"未來一代的首創精神"計劃,動員大批烏克蘭青年赴美學習。據統計,自1993年至今,共有9萬名來自原蘇聯國家的商人、大學生、政府官員在美方援助下,到美國留學、進修和考察。這些人回國後紛紛成為本國政界、商界精英,其影響力自然不可小視。在2003年年底的"天鵝絨革命"中勝出的薩卡什維利,就在美國受過教育,自然親美。

"天鵝絨革命"

美國還積極資助一些非政府組織,把它們打造成美國推行民主的"排頭兵"。有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和一些非政府組織的鼓動,獨聯體各國內部的反對派也在不斷整合,擇機向現政權發難。在非政府組織中,索羅斯基金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2003年格"天鵝絨革命"結束後,格新內閣成員中有4名部長曾在索羅斯基金工作過。據記者了解,在獨聯體範圍內,除了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外,其他國家均設有索羅斯基金的分支機構。2004年4月,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毫不客氣地關閉了索羅斯基金在本國的分部,以防止該組織在烏2004年12月26日即將舉行的議會下院選舉中"興風作浪"。 2003年11月22日格魯吉亞"天鵝絨革命"後,一位前格總統府高官曾告訴記者:"據美國國務院公布的統計結果,近10年美國共向格魯吉亞提供了總額達15.08億美元的援助,而格魯吉亞對美國長期投資的最佳回報方式就是'天鵝絨革命'。"

推廣"民主經驗"

在獨聯體範圍內,美國對一個國家實施"民主革命"也是有所選擇的。在獨聯體國家中,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西靠"傾向最為明顯,與美國的關係最為密切。

經過美國的多年經營,烏格兩國的"民主土壤"已很有基礎,烏格兩國的非政府組織更活躍,青年學生更富有"民主意識",獨立媒體更有影響力。因此,烏格兩國就成了美國在獨聯體各國首先選中的"民主試驗田"。

2004年9月底,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了一篇文章《如何幫助烏克蘭民主》,稱烏政府2004以來關閉了美國"自由"廣播電台在烏境內的播放,並收購了多家獨立電視台和報紙,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不得不四處奔走,到各個城市和農村直接與選民見面,而不能利用媒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篇報道提醒美國政府,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

為確保此次選舉的"民主和公正",美方在選前多次派高級代表團訪烏克蘭,其中包括前總統老布什(圖片-新聞-網頁) 和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率領的代表團。這些美國代表團抵達基輔後,一方面向烏總統庫奇馬施壓,要求現政權保證此次總統選舉的"公正、民主",另一方面頻頻與烏國內各反對派領導人接觸,要求四分五裂的反對派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支持惟一的反對派總統候選人尤先科,以便尤先科獲得更多的選票。

美國務院還為此制定了總金額1400萬美元的特別計劃,包括定期進行"公正"的民意調查,資助獨立媒體報道選情,向總統候選人和獨立媒體提供法律援助,派競選問題專家赴烏幫助尤先科競選總部搞競選,等等。據烏克蘭媒體披露,參加此次"栗子花革命"幕後策劃的美國機構,包括美國民主黨下屬的國家民主學院、美國共和黨下屬的國際共和學院、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際發展基金、索羅斯基金等非政府組織。 西方媒體說,在烏大選的關鍵時刻,一些前塞爾維亞反對派領導人還在非政府組織的資助下秘密來到基輔,為尤先科擔任"現場顧問"。據格反對派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年,他們在塞爾維亞接受"民主革命培訓"時,同期學員中就有來自烏克蘭的"戰友"。格"天鵝絨革命"後,還未當選格總統的薩卡什維利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烏克蘭。當時,薩氏沒有與庫奇馬見面,卻與尤先科打得火熱,兩人還分別代表各自的政黨簽署了"合作協議",要共享"革命經驗"。

獨聯體各國對美國情感

這兩年來,獨聯體各國相繼進入"領導人更替"的新時期。分析人士指出,人們會很容易發現,獨聯體國家選舉背後晃動着美國影子。

在格魯吉亞"天鵝絨革命"至烏克蘭的"栗子花革命"期間,美國人也曾嘗試在獨聯體國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克隆"天鵝絨革命",結果都遭失敗。04年4月,亞美尼亞國內的反對派就曾借鑑格的成功經驗,發動了一次"亞式天鵝絨革命",逼現任總統科恰良下台。但亞總統科恰良果斷地採取了行動,制止了事態的惡化。

美國的援助和滲透讓獨聯體各國愛恨交加。隨着美國援助的增加和美國大兵的進駐,美國對獨聯體各國,特別是對中亞及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滲透、干預正在不斷加深。中亞一位領導人道出了心裡的苦衷:"我們每獲得一筆援助,我們僅有的一點獨立就一點一點地被奪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