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琅琊台刻石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琅琊台刻石》是中国汉语的一个名词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录

名词解释

《琅琊台刻石》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同为秦篆正体,从书风的整体面貌上看,它们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这一方面是由于刻石颂德的功利倾向,力求作品书风的茂密与巍然,用来昭示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煌煌功绩;另一方面,也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标凖,所以它们皆不失工整严谨的作风。但从微观上看,三者又各有特点。与另外二刻相比,《琅琊台刻石》的用笔,除藏头护尾、中锋运行、宛转而周到外,更表现出了活泼的特色。笔画行进的轻重、缓急,都有明显的流露。特别是笔画端部的处理,更注重内在力量的裹藏与呼应,所以总给人一种动的感觉。《琅琊台刻石》活泼的意趣还表现在它的结体上。例如左右两部分的合体字,错落布置,形成对比,有的还造成险势,显得多彩多姿,而又不失对称与均衡。

小篆书体,与隶、楷、草不同,它是一种沉稳的美、内在的美,故难于活泼生动,因而书写要求就更高。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一些笔书的微妙处理中,追求它内在势能的积聚与转换。唯如此,才能求得气通,才能求得变化。《琅琊台刻石》在此点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