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約巴林達,美國政治家,第36任美國副總統(1953年-1961年)與第37任美國總統(1969年-1974年)。
尼克松 | |
---|---|
出生 | 1913年1月9日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
職業 | 美國總統 |
知名於 | 第37任美國總統 |
1970年4月30日,尼克松總統宣布,他已向柬埔寨派遣了美國作戰部隊,以摧毀在那個國家的共產黨軍隊避難所。在一次向全國的電視講話中,總統將這次行動說成「不是對柬埔寨的侵略」,而是以保護美國軍人生命安全和縮短戰爭時間為目的對越南戰爭的必要擴展。1972年7月30日,尼克松敗訴,彈劾開始。1974年時尼克松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辭職的總統,也是截止2013年12月上旬唯一一位辭職的美國總統。
尼克松曾於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第一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總統。1968年和1972年兩度榮登「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1994年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因病逝世,享年81歲。
中文名: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外文名:Richard Milhous Nixon
國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2日
信仰:基督教
職業:政治家,軍人,律師
畢業院校:公爵大學法學院
主要成就:尼克松訪華
目錄
人物經歷
1913年1月9日,尼克松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父親是汽車加油站和百貨店老闆。尼克松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1938年6月加入共和黨。
尼克松是在約巴林達的貧困的家境中長大的。小時候他曾幾次死裡逃生,3歲時他從馬車上摔下來,因流血過多,幾乎喪命;4歲時他又險些死於肺炎。在學業上他以勤奮、認真、敏捷聞名。193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惠蒂爾中學,1934年又以名列第2名的成績畢業於惠蒂爾學院,1937年,他以第3名的成績從法學院畢業。同年11月他在加利福尼亞取得了律師資格。
1946年,尼克松擊敗連任5屆議員的民主黨人傑里·沃勒斯,當選美國眾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68年11月5日,尼克松戰勝了民主黨的漢弗萊和美國獨立黨的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37任總統。
在第一個任職期間,尼克松將美軍撤出了越南,逐漸結束了那場使國家陷入分裂的戰爭。他制定了新的中國政策,支持中國進入聯合國,並且訪問了中國,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也是第一次訪問一個同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總統尼克松爭取連任委員會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辦公室進行竊聽活動,當場被警方逮捕。結果證明他們是為共和黨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工作的。聽到這個消息,尼克松下令掩蓋事實。在幕後一方面設法讓聯邦調查局停止調查此事,一方面賄賂被捕者,要他們服罪並保持沉默,從而把這件事的真相暫時掩蓋起來。11月7日,尼克松在競選連任中獲得了壓倒性勝利。
1973年3月,一名被告為了免於被判長期監禁,供認了有人對他施加政治壓力,使他在審訊中作了偽證,於是掩蓋的堤壩被一大批新揭露出來的材料的狂流沖塌了。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由司法部負責調查水門事件,參議院水門事件委員會決定把聽證會用電視向全國公眾轉播,使水門事件在公眾中激起了更大的政治波瀾。迫於形勢,尼克松總統在8月8日宣布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迫辭職的總統。[1]
政治生涯
1946年,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開始步入政界。
1950年當選為美國聯邦參議員。
1952年,他作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任副總統4年。
1956年他再度當選為美國副總統。
1960年尼克松競選總統,以微弱票差被約翰·肯尼迪擊敗,又在1962年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落敗而暫時離開國家權力中樞。競選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從事律師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擊敗民主黨人休伯特·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
1972年1月連任第47屆總統。執政後,尼克松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
1974年8月8日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職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為了躲避國會對其濫用職權進行彈劾而辭職的總統。
任內大事
1959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受總統艾森豪威爾之託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為了這次展覽,整個展館都布置了美國人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展館內到處都是現代的、自動化的休閒娛樂設備,用以顯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別墅的廚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劣的論戰。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尼克松贏得了這場辯論,他在本國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準確的說應當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總統,首位踏上中國國土的美國總統是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其於1960年6月17日至19日訪問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尼克松的任期內,逐步將美國軍隊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撤出。至此,這場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使這個國家陷入危機的越南戰爭結束。
訪問中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尼克松想改變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開展了均勢外交,調整了與亞洲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七十年代初,中國感受到了尼克松為首的美國政府的善意,也表達出了願意拋下成見,與美國建交的意願。於是,通過乒乓球訪華、美國作家斯諾傳話等方式,中美正式有了初步建交的意願,這也為尼克松訪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2年,尼克松乘坐美國總統座駕空軍一號,正式對中國進行了訪問活動。尼克松訪華,也標誌着中美兩國隔絕狀態的結束,新時代的啟航。[2]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係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樑。尼克松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總統。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松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赴杭州訪問。之後,尼克松一行飛往上海。[3]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係的文件。它的發表,標誌着中 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為促進中美友好關係,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送給美國人民。
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時已經卸任的尼克松雖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國訪問,但依然受到了總統般的禮遇,他還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鐘的會談,只比福特總統在1975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鐘。
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這為尼克松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圓滿的句號。
水門事件
所謂"水門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着手套、電筒、複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
事件的起因是由於尼克松吩咐查爾斯·科爾森去搞民主黨全委會總部主要負責人拉里·奧布賴恩的情報。可是,由於民主黨對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報局又自始至終監視着竊聽者的行蹤,所以竊聽者的一切作為都敗露了。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後來追究到"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中的官員們,一些政府官員先後辭職了。其他一些官員,包括前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前內務部總顧問埃利希曼,由於極力掩蓋這個事件而觸犯了法律。尼克松則否認這個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強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實際上企圖逃避調查的錄音磁帶,結果他不得不把磁帶交了出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了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尼克松於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擔任總統是需要這種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於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家陷於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於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辭去了總統職務。1個月之後,尼克松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採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4]
晚年生活
1974年辭職時的尼克松已61歲,一般而言應該長期隱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這樣,他要做一件看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事情--用另一種努力改變他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裡,尼克松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為美國的在任總統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百次,寫出了包括《尼克松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暢銷書。
這期間,每年的6月17日--水門事件的紀念日,對尼克松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關卡,因為許多媒體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反思那段對尼克松來說極不光彩的日子,不斷有新的錄音資料公布出來,記者會在不同的場合發出攻擊性的提問責難尼克松。尼克松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悔恨來求得公眾的原諒,並用實際行動來等待時間的裁決。他的行為終於讓美國人感動了,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信任。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動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一部近日出版的新書曝光稱,這本新書名叫《秘密偵查與退縮》(The Gumshoe and the Shrink),作者是美國作家大衛·羅布(David Robb)。書中透露,從1952年開始,年僅39歲擔任艾森豪威爾總統(Dwight Eisenhower)副手的尼克松就經常抱怨感到疲累,後背和脖子疼痛,而且總是失眠,於是開始接受精神病醫生阿諾德·胡茨查奈克醫生(Arnold Hutschnecker)的治療。
書中稱,尼克松在此後至少10年內一直接受精神治療,包括他在1960年對陣約翰·F·肯尼迪競選總統期間,胡茨查奈克醫生成為尼克松的顧問之一,幫助他處理精神壓力問題。[5]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澤西家中突患中風,當即被送往紐約康奈爾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狀態"。22日在紐約康奈爾醫療中心逝世,享年81歲。
個人著作
尼克松1962年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後,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餘以筆耕為樂,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後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袖們》、《不再有越戰》和《1999:不戰而勝》、《超越和平》。
一部近日出版的新書曝光稱,這本新書名叫《秘密偵查與退縮》(The Gumshoe and the Shrink),作者是美國作家大衛·羅布(David Robb)。書中透露,從1952年開始,年僅39歲擔任艾森豪威爾總統(Dwight Eisenhower)副手的尼克松就經常抱怨感到疲累,後背和脖子疼痛,而且總是失眠,於是開始接受精神病醫生阿諾德·胡茨查奈克醫生(Arnold Hutschnecker)的治療。[6]
大事年表
1913年1月9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
1934年獲惠特爾學院學士學位。後進杜克大學專修法學,1937年獲法學士學位。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
1938年6月加入美國共和黨。
1942年至1946年在海軍服役,升為海軍少校。
1946年,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開始步入政界。
1950年當選為美國聯邦參議員。
1952年,他作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
1956年他再度當選為美國副總統。
1959年在競選總統中以微弱票差被約翰·肯尼迪擊敗。競選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從事律師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擊敗民主黨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
1972年11月連任第37屆總統。
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職務。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澤西家中突患中風,當即被送往康奈爾中心急救。
相關視頻
1、尼克松在中國
2、新時代的開始-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參考來源
- ↑ 1972年6月17日 尼克松與水門事件,搜狐網,2009年06月17日
- ↑ 尼克松簡歷資料 簡述尼克松訪華背景,國學大師網
- ↑ 尼克松訪華,毛主席的一句話,讓尼克松驚呆了,周總理都愣了,快資訊網,2019-05-01
- ↑ 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個人圖書館網,2018-08-30
- ↑ 尼克松被曝曾秘密接受10年精神病治療,溫州網,2012-03-06
- ↑ 尼克松被曝曾秘密接受10年精神病治療,溫州網,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