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瓊海市基督教嘉積堂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瓊海市基督教嘉積堂源於基督教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傳入瓊海,由美國長老會派紀路文牧師和陳西美醫生在嘉積市設點傳教。初期,在嘉積市高士街附近的關帝廟處租一間大房子,前後2個大廳4個小房,以前廳為傳教場所,後廳設醫療所。光緒二十七年,紀、陳主持在嘉積市北門外三聖廟附近,建造一所平房作醫院,同時籌建一間可容納100多人的教堂和一所校舍。光緒二十八年正式遷入新的教堂活動,醫療所同期遷移,改名嘉積福音醫院,當年還設立嘉積中西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興建牧師住樓、工人住宅和廚房。光緒三十年長老會又派郝斐來嘉積教堂加強傳教活動,嘉積教堂於民國4年(1915年)正式建立堂會,由美籍牧師主持,教徒200多人,其所轄的分會教徒為400多人。民國14年左右,嘉積堂會處於旺盛時期,節假日活動約有教徒千人,平時正常的禮拜活動也有二三百人。民國28年日軍侵瓊,教堂停止活動。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海南大會派牧師潘先和、吳毅新主持嘉積教堂活動,但當時美國長老會不再派人來,經濟援助大為減少,是基督教在嘉積地區活動衰落時期。此後至解放前夕,參加教堂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少。

瓊海基督教自海南解放至1952年間,基本上停止教堂活動,嘉積教堂房屋由瓊海人民政府接管使用,1954年嘉積地區基督教基督教由長老李蕃茂在家主持禮拜活動,1957年停止活動。不久,教徒又自發組織家庭聚會活動,直至1966年才停止。1985年11月,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經瓊海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教堂活動。

現嘉積教堂位於瓊海市人民醫院內,建築面積為660平方米,屬於省級保護文物。

目錄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