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甘蓝菌核病

甘蓝菌核病

甘蓝菌核病
原圖鏈接

甘蓝菌核病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发生很普遍,尤以甘蓝白菜油菜受害最重,菌核病寄主范围很广,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等多科植物。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蓝菌核病

分 布: 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

 
甘蓝菌核病
原圖鏈接

性 质: 生物

类 别: 疾病

病原描述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症状特点

幼苗感病后,叶片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组织软腐引起猝倒。包心期受害,在近地面的菜帮和茎基部产生水渍状凹陷病斑,开始呈淡褐色,后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发病部位腐烂。环境潮湿时,发病部位长出白色绒毛和黑褐色菌丝体,并形成黑色老鼠屎状菌核。茎基部病斑环茎一周后全株死亡。

发病原因

1、甘蓝菌核病的菌核一般在2~4月份及10~12月份萌发;北方菜区多在冬春季萌发。

2、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冻害或肥害的条件下,发病重。

3、甘蓝菌核病菌丝发育适温2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5~10℃。相对湿度85%以上发育良好,低于70%病害扩展受阻。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核盘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菌核不需要休眠,在潮湿条件下,菌核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病原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0℃。菌核产生的菌丝或子囊孢子,随风雨或灌水在田间传播。低温寡照,阴雨潮湿,病害发生较重。氮肥施用量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1]

传播途径

甘蓝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侵染。病叶与健叶或茎秆接触,带病花瓣落在健叶或分枝的叉口上,病菌就可以通过扩展而使健全的茎叶发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0~30℃;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90%以上;最适感病的生育期为生长中后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10℃;相对湿度低于70%时,病害扩展明显受阻;发病潜育期5~15天。[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播种前用10%食盐水或10%~20%硫铵液漂洗种子,晾干后播种。播种前把育苗床温调到55℃处理2小时,可以杀死土壤中的菌核。与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深翻土地,把残留在地表的菌核,埋入土层10厘米以下。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加强排水,使土壤适度干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带出田间烧毁或深埋。浇水时要小水勤浇,防止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

1、在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悬浮剂700倍液,或50%菜菌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菌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亩喷兑好的药液60升,每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2、或者对病部涂药防治:当发现田间始发病的病株、病枝(病枝最好剪去病部),可用高浓度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调成100倍的糊状涂液,用毛笔等涂在病部,涂的面积比病部大1~2倍,病重的5~7天再涂1次,可挽救80%的病株与病枝。

相关视频

没事来田地里看看甘蓝菜上了病虫害了有虫子了需要喷洒农药了

甘蓝菜常见病害识别与诊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