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申仲義,雷達技術專家。直隸宛平(今屬北京)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實驗室主任、晉西北軍區司令部三科工程師。1944年被評為陝甘寧邊區特等勞動模範。1945年在延安製造出小型報話機。建國後,任南京雷達廠廠長。1959年赴蘇聯學習。同年回國。後歷任雷達研究所所長、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1]、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是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2]

申仲義
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出生 1922年3月
河北省宛平縣(現北京市豐臺區)辛莊村
逝世 1988年4月19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雷達技術專家

目錄

人物簡介

申仲義,1922年出生於河北省宛平縣(現北京市豐臺區)辛莊村。幼年時期家境清貧,深受父親、哥哥進步思想的影響。父親申伯純思想進步,追求真理,早期就獻身於革命事業。1919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同左翼同學鄧中夏、張國燾交往甚密,參加學生運動,平民教育,到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講演等。為尋找報效祖國之路,他在廣東南京武漢等地四處奔波。後來多年在南京國民政府將領鹿鍾麟、楊虎城部任職。1936年申伯純在楊虎城部隊任政治部主任,又與南漢宸是同學好友,在建立共產黨與張學良、楊虎城將軍聯合抗日工作中,他積極協助南進行說服工作。張楊聯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申伯純是有貢獻的。1937年申伯純離開西安開始專門從事黨的統戰工作。是中國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於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四日十九時五十分不幸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人物履歷

1922年3月出生於河北省宛平縣辛莊村。

1934-1937年在北平至誠中學讀書。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即去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參加革命。

1937年10月延安中央軍委三局通信學校教員。

1939年10月延安中央軍委二局任通信教員、試驗員。

1941年4月延安中央軍委三局通訊材料廠試驗室試驗員,試驗室主任。

1947年4月晉西北軍區司令部三科工程師。

1948年5月西北軍區通聯處科長。

1949年4月西安通信局接管組。

1949年12月西北軍區通聯處技術主任。

1950年10月中央軍委通信部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所長。

1951年8月南京電信修配廠廠長,720廠廠長,南京雷達總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9年4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第14研究所主任,所長。

1961年3月國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長。

1963年5月國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

1964年10月國防部第10研究院副院長兼第14研究所所長。

1976年11月第四機械工業部第10研究院院長。

1978年7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第10研究院院長,又兼總參四部副部長。

1982年11月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兼雷達工業管理局局長。

1983年9月離休。

1988年4月19日病逝於北京。

生平介紹

申仲義從1973年到1983年,這段時間離開了南京科研生產第一線到北京工作。1976年擔任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院長;1978年兼任總參四部副部長;1979年擔任四機部副部長兼任十院院長;1982年擔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兼任雷達工業管理局局長;1983年離休。在部院領導工作中參與決策,重視科研生產的發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點工程項目,親臨指導。他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他工作的幾十年中為中國雷達、通信和電子系統工程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幹部。這批難得的科技人才,已成為中國當前雷達事業的骨幹力量。對部特別是研究院、所的技術隊伍的建設有重大的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重視深化改革,擁護開放搞活的國策。在雷達局兼任局長時率先參加沿海地區的開發,為在深圳、珠海等地創建高新技術公司奠定了基礎。 申仲義參加革命50餘年,熱愛從事的每項工作,忠誠黨的事業,一天也沒有停止前進,一天也沒有停止思考。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在被撤銷一切職務的情況下,還悄悄地對雷達重點工程研製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向部領導寫出報告,陳述自己的看法。離休後,他竭盡全力支持新幹部的工作,不顧嚴寒酷暑,帶病在基層調查研究,多次寫出雷達工業發展戰略方面的調查材料。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軀到沿海、華東、華北、西南等地區的廠、所進行考察研究。

1988年4月19日19時50分,申仲義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去世[3]

抗戰時期

"七七"蘆溝橋事變時,北平城內整天炮聲隆隆。當時申的全家在北平城裡,申在西單二龍路至誠中學(現在北京35中學)讀書。申伯純不願子女在北平失守後當亡國奴仲義仲義,連夜帶着申仲義和他的姐姐離開了北平,將他們安置在河北邯鄲叔叔家中。隨後又派人接申仲義乘火車經天津、濟南、鄭州到武漢,最後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當年10月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申仲義的大哥申仲仁,抗日戰爭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申仲仁先在天津南漢宸處任報務員,不幸被日本特務逮,受嚴刑拷打,手指的肉幾乎被刮光。他表現十分堅強,未供出組織關係,經營救出獄。後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任電台台長,與童小鵬一起共事。因在獄中染上肺病,回延安治療休養,久病不愈,在延安病逝。申仲義在北京讀書和初到延安時都受到哥哥申仲仁的關心照顧,向他講革命道理,教他學習無線電知識。在北平約有一年多的時間一同去上無線電業餘學校。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與以後的成長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 1937年10月,申仲義在延安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三局直屬的通信學校學習。當時他只有16歲,只讀過初中二年級,而憑着頑強的毅力,無畏的拼搏,學習外語,學習專業技術,很快成才。在通信學校找到一本英語工科大學的課本,就一邊學英語,一邊啃無線電技術專業。由於學習成績優秀,不久,被學校聘任為教員。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0月調軍委二局任通信教員、機務員;1941年4月調軍委三局通訊材料廠試驗室任試驗員、試驗室主任。申仲義青少年時熱愛無線電,在延安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為解決戰爭急需的通訊設備,他利用直接從英文課本學習的一些無線電知識,同實驗結合起來,在物資十分困難、工廠十分簡陋的條件下,試製並生產了許多種通信器材和部件。1944年5月被評為延安邊區特等勞動英雄,被譽稱為"技術與政治統一,科學原理與技術經驗相結合的青年技術家"。《解放日報》(1944年5月27日,1101號,1版)專題介紹了他的動人事跡。介紹中說申仲義"16歲讀初中時,課餘就到一個業餘技術訓練班,學習一些技術知識"。在延安通訊器材廠工作中,"不放鬆科學原理的鑽研,直接從英文原本中學取一些無線電知識,從實踐中把科學原理與技術經驗結合起來。"

1943年11月份,在延安毛主席住處棗園和朱總司令住處王家坪試驗安裝2.5W、10W報話機。申仲義負責朱總司令住處的試驗安裝,很快試驗通話成功,毛主席、朱總司令非常高興,受到中央和軍委三局領導的稱讚和嘉獎。1946年,蔣介石進攻陝甘寧邊區。1947年3月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隨中央機關進行戰略轉移。廣播電台大部分搬遷到河北邯鄲,部分留在山西臨縣三交鎮準備不久在延安重建廣播電台。為完成新的延安廣播電台的改裝任務,軍委三局抽調部分人員提前進行試驗準備工作。改裝廣播電台,要重新設計、重新布局、重新安裝,在當時條件下完成任務確實不易。這一任務就是由申仲義全面負責技術工作的。將原拆掉的機器,經過改裝,經過長途運輸與顛簸振動的考驗,又返回延安,結果安裝、調試一次成功。在延安重建廣播電台變成了現實,1949年1月5日正式向全國播音。西北新華廣播電台誕生了,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申仲義
申仲義

解放時期

申仲義在解放戰爭中擔任過晉西北軍區司令部三科工程師,西北軍區通聯處科長,1949年4月去剛解放的西安接管西安電信局的工作,是年又被任命為西北軍區通聯處技術主任。他在戰爭年代,根據戰爭的需要,不間斷地從事通訊技術的鑽研,擔任通訊器材、工程項目研製。為革命戰爭默默做出了貢獻,逐漸成為大家公認的通訊技術專家。全國解放後,申仲義開始了他十分熱愛的雷達事業,為創建和發展中國雷達事業奮鬥到終生。他為中國雷達事業的拓荒、建設獻出了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從1950年到1973年,他一直工作在雷達研製生產的第一線,既是指揮員,又是技術研究員,直接參加科研生產的實踐。1950年9月,28歲的申仲義被軍委通信部任命為南京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的軍代表,不久,擔任了新中國第一個雷達研究所所長;1959年擔任了全國第一個雷達總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61年擔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即南京雷達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1964年10月擔任第十研究院副院長兼14研究所所長。在這23年的歲月里,為了雷達事業嘔心瀝血,勤奮工作,刻苦學習,成了出色的自學成材的雷達技術專家、傑出的科技工作的領導者,並把14研究所建成為國內知名度較高的、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技術先進的雷達研製生產基地。申仲義在創建和發展雷達科技和生產中,走過了艱難的歷程。1950年底,為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他組織了全國唯一的雷達維修單位,維修在戰爭中繳獲的各種雷達。當時,中國電子工業十分落後,電子管不能製造,電子元件大部分也不能製造。他就組織力量到全國各地收集戰爭中繳獲的各種雷達器材,整修了一部一部的防空警戒雷達,源源不斷送到抗美援朝前線。他組織技術人員利用日造的破舊雷達的接收機和顯示器,在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自行設計發射機、調製器和天線等,做出了101型警戒雷達。這種初步具有中國特點的雷達在使用中方便可靠,生產後支援了前方。 申仲義在中國雷達事業初創階段,以驚人的毅力,如饑似渴,潛心鑽研雷達技術,幾乎每天苦讀雷達書籍到深。50年代初,他閱讀了全部是英文的《雷達叢書》共28冊有關部分,並常和技術人員研討雷達技術問題,他終於在原有通信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了新興的雷達技術。與此同時他還學習了俄語,可以用英、俄兩門外語閱讀專業技術資料。他深切體會到,要領導好雷達的研製生產,除了要懂得雷達的各專業技術外,還要懂得雷達的結構、製造工藝,要當好所長、廠長還得懂管理。為此他總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充實多方面的知識,所以,他很快成為一位受人稱讚和尊敬的懂得技術的領導者。由於他的表率作用,當時14所很快樹立了學習向上,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每晚所里辦公樓實驗室燈火輝煌、書聲朗朗,學習鑽研技術形成了良好的風尚。

申仲義和他領導的技術人員、工人開創了中國自行設計生產雷達的歷史。1953年,朝鮮戰爭以後,中國軍隊進入現代化建設階段,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土防空情報網。申仲義根據上級的要求,開始組織雷達的仿製工作。當時,中國的雷達技術人員少,中國還沒有製造過雷達。他和技術人員一起先從仿蘇聯的Л-3中程警戒雷達開始。當時只有一部樣機,還沒有天線。他們自行設計了兩單元的八木天線,缺的關鍵器件從蘇聯和民主德國進口,這樣就製成了第一部國產中程警戒雷達-314甲型。這種雷達雖然不算先進,但也是中國製成的第一部雷達,從而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製造雷達的歷史。為了改進這種雷達,他還發動技術人員改進天線,同時第一次設計成功了雷達的(二維的)平面位置顯示器(PPI)。並且改用了大型發射管,增加發射功率,使雷達的探測距離有了明顯提高。這種名為314乙型的雷達大量生產裝備了部隊,是中國50年代中期生產得最多的中程警戒雷達。

1954年,他領導技術人員開始研製中國第一部對海低空警戒雷達。這種雷達工作於微波波段,對海低空警戒方面採用微波技術,改善了低空性能,較好地實現對海面的有效觀測,克服了米波雷達的不足,填補了中國微波雷達方面的空白。微波技術牽涉到微波元器件、微波測試儀表、拋物面天線和饋線的設計和加工等技術,難度很大。申仲義知難而上,向參加研製的技術人員提出"向微波進軍"的口號。終於在1957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402型微波雷達,並批量生產裝備了中國海岸守備部隊,改變了中國對海警戒情報方面的空白面貌。

與此同時,他領導另一批技術人員開始設計中國第一部米波遠程警戒雷達-406型。他組織設計方案的制定討論,並參考美式一種型號雷達的陣列天線,從而提高了天線增益,使雷達的探測距離加大到400公里以上,並於1956年研製定型進行批量生產,大量裝備防空部隊,初步組成了對空情報網。這種雷達性能穩定,可靠性高,維修方便,深受部隊歡迎。

50年代中期,根據中國國防需要,申仲義還領導並參加仿製了蘇式快艇雷達(512型)和移動式中程警戒雷達(513型)。在仿製過程中重視吸收其先進技術,並學習了蘇聯的管理制度,使科研生產管理逐步走向正規。50年代,申仲義領導的雷達廠、所是中國唯一能向部隊提供雷達裝備的單位。這一時期,為海、空軍提供了七種近幹部雷達產品。

組建研究所

申仲義重視學習新技術,組建雷達研究所

1958年,他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向14研究所的技術人員作赴蘇技術考察報告,介紹了蘇聯雷達產品的製造工藝,諸如印製電路工藝,環氧樹脂工藝等。這些當時很先進的工藝,技術人員聽了他的報告,都覺得很新奇,十分讚賞他在掌握技術方面下苦功夫的精神,研究所的新工藝技術很快有所發展。

1959年,根據中蘇協議,申仲義率領一批技術人員(包括天線、饋線、發射、接收、抗干擾、儀表、伺服、結構、工藝等技術人員)到蘇聯244研究所(雷達研究所)作為期四個月的實習。他和技術人員抓住寶貴機會,認真地學習蘇聯先進技術並帶回國內。學習期間他閱讀和記錄了許多俄文技術資料,如數據處理、三座標雷達和雷達網等。回國後他決心把第14研究所建成為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的雷達研究所。並立即建立了數據處理研究室、抗干擾研究室。此後雷達的數據處理技術和動目標顯示(抗消極干擾)技術有了很快發展,並在遠程警戒雷達中開始運用了抗積極干擾技術。 60年代初,申仲義開始組織並參加雷達發展的新技術和雷達新體制的研究,為發展國國土防空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導彈、衛星無線電測量與控制系統,彈道導彈預警(空間監視)系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申仲義一方面是努力攀登雷達技術尖端的帶頭人,一方面又是一位卓越的科研管理領導者。他重視雷達課題的研究,不斷探索新技術。在雷達新技術方面他抓了:隧道二極管放大器、參量放大器、場效應管放大器等低噪聲高頻放大器接收技術,三極管、速調管、行波管、前向波管、寬頻帶、高功率發射技術、水銀延遲線、儲能管、磁致伸縮延遲線、熔石英延遲線等動目標顯示技術,寬頻帶、低副瓣天線技術以及信號處理、數據處理和快速變頻(機械變頻和電子變頻)技術等。申仲義非常重視加工工藝技術的研究,大力抓了高精度齒輪、高頻元件、印製板、鐵磁元件、接插件、鐵氧體元件、表面處理、精密工模具等技術,使14研究所在工藝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研製高精度的雷達新產品創造了條件。在雷達新體制方面他抓了單脈衝、頻率分集、三座標、相控陣、超視距、脈衝壓縮體制,等等。

申仲義
申仲義

申仲義為中國國土防空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隨着武器系統、戰略戰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空中(空間)目標種類和數量增多,速度和機動性增大,攻防態勢瞬息萬變,要適應這種戰場形勢,人工指揮控制方式已不能勝任,出現了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雷達則是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的主要信息系統。申仲義從發展防空系統需要考慮,高瞻遠矚,大力發展雷達系統。

研製雷達

遠程警戒雷達

60年代初,美國U-2偵察機,經常竄入中國領土,中國空軍要求儘快研製以對付高空偵察飛機的新一代警戒雷達,能夠發現2萬米以上的高空目標,給地空導彈部隊提供作戰準備時間,進行高空目標攔截。申仲義組織領導了這種先進的遠程警戒雷達的研製。該雷達採用背對背雙波束互補盲區的體制,保證掌握目標連續性;用主波定相,磁致伸縮延遲線二次對消,目標在地面雜波中可見度係數(SCA)大於23分貝;天線振子採用寬帶對數周期式;採用大功率、寬頻帶發射機,能快速變頻、自動頻率跟蹤;採用寬帶低噪聲接收機等先進技術。申仲義親自參加產品的方案論證,掌握方案設計的細節,組織技術攻關。1965年研製成功了中國常規雷達中探測距離最遠的遠程警戒雷達--408型。該機在邊境作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立了戰功。後經改進,發展為408型系列產品,到90年代初仍是防空警戒骨幹雷達,使用這種雷達的空軍部隊非常滿意。1978年獲科學大會獎。申仲義堅持自力更生和引進相結合的方針,領導自行設計研製成功408型雷達,為中國雷達事業發展確立了正確的道路。

三座標雷達

50年代,中國的警戒雷達只能獲得二維目標的信息(即方位和距離),而目標的高度信息需另一種測高雷達來完成。申仲義在蘇聯學習時,發現蘇聯正在研究三座標雷達,便重點學習和摘抄了許多重要資料。回國後在14所作了關於三座標雷達的技術報告,並介紹了當時的三座標雷達的三種實現方案,即頻率掃瞄制、相位掃瞄制和多波束體制。當時外國專家認為中國水平低,研究不出這種技術複雜的三座標雷達,申仲義堅持自力更生上了這種雷達的研究項目。在方案論證時他指出:三座標雷達由於所需處理的信息量大,功能多,如採用電子管則需3千隻以上,要求採用小型化的晶體管電路;另外,三座標雷達要求對目標信息進行快速處理,必須採用電子計算機。在申仲義的指導下,60年代初在研製中國第一部三座標雷達時,促進了晶體管電路技術的發展,並探索了計算機在雷達上應用等技術問題。1972年,中國在雷達上首次採用計算機,突破了頻率掃瞄制的三座標技術,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試驗型583三座標雷達。80年代初,在他主持第十研究院工作期間,院屬38研究所研製成功了實用的、多波束的三座標雷達,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固態相控陣雷達

這種雷達已於1989年裝備部隊。它是全固態源相控陣體制,全固態發射機,全相參脈衝壓縮技術,低角跟蹤技術,多種信號工作方式,採用計算機診斷與故障定位技術,可跟蹤32批目標等新技術。這是申仲義從70年代初期抓新技術、雷達新體制應用的成果,是中國第一部全固態相控陣雷達。申仲義為導彈、衛星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和導彈預警(空間監視)系統日夜操勞,苦心鑽研。60年代,中央決策要抓"兩彈、一星"。為了導彈、衛星的試驗順利進行,必須有準確、可靠、安全的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其中精密測量、引導雷達是該系統的關鍵系統。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技術先進的國家就開展了單脈衝技術的研究。1964年,隨着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需研製跟蹤測量雷達,使用部隊提出仿製蘇聯的圓錐掃瞄體制的跟蹤測量雷達,該體制在國際上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了,較先進的則是單脈衝體制跟蹤測量雷達。申仲義當時根據14所已研製的技術儲備,同工程技術人員研討,決定上單脈衝體制的跟蹤測量雷達。1969年5月,研製出中國第一部實用型的單脈衝測量雷達-154Ⅱ,成功地執行了中國發射的中程導彈的跟蹤測量任務。使中國雷達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使中國精密跟蹤測量雷達一開始就進入到較高的基點。以後為中國發射洲際火箭、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回收式衛星、同步衛星等重大工程,研製了基地的、機動的、艦載的精密跟蹤測量雷達系列和系統。這些單脈衝跟蹤測量雷達系統,是中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導彈、衛星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0年代起,國外就發展了彈道導彈武器等。中國為了積極防禦,能探測幾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標,必須研製超遠程的預警、跟蹤雷達,對外空目標的探測、跟蹤,建立彈道導彈預警(空間監視)系統、防禦系統。1958年提出研製超遠程雷達。申仲義擔起了這十分艱巨的任務。他帶領14所工程技術人員從預先研究開始,在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後才進入工程設計階段。1959年他組織研製一部110模擬試驗雷達,首次收到了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的較強回波,取得了觀測外空目標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開展了卡塞格倫式單脈衝天線、脈衝壓縮、脈衝多卜勒測速、參量放大器、先進計算機的應用、大型天線結構及轉台的研究。上述各種新技術的突破,為研製超遠程110跟蹤雷達作了前期工程準備,進入了工程實施階段。1977年,中國第一部超遠程跟蹤雷達裝備了部隊。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蹤非合作的外空目標,在中國發射洲際火箭、衛星等工程中多次執行了跟蹤測量國外的外空目標的任務。110雷達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這種大型雷達的國家。

1964年,申仲義為了研製超遠程預警雷達,閱讀了許多國外資料並反覆同14所的副總工程師和青年技術人員研討,開始研製技術先進的相控陣體制雷達,執行預警任務。這種雷達是採用固定式的平面陣天線,用電掃描使天線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間斷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標,這樣,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執行預警和空間監視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研工作,1970年,中央軍委正式下達相控陣預警雷達研製任務(即7010工程)。此時,由於"文化大革命"中申仲義已被迫"靠邊",但前幾年已有了預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關鍵技術,所以7010雷達初步具備了工程設計的條件,但急於求成研製的這一雷達在質量上存在不少問題。1972年,申仲義恢復工作後,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產品質量整頓,連續幾個春節都在條件艱苦的工程基地度過。1975年9月,7010雷達經初步試驗,第一次觀察到了外空目標。1977年,這部雷達全部試製成功,中國在相控陣雷達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繼美蘇之後成為第三個擁有相控陣預警雷達的國家。

上述超遠程跟蹤雷達和相控陣預警雷達在執行外空目標觀測任務中,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對美國"天空實驗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對蘇聯失控核動力衛星"宇宙-1402"號隕落過程的跟蹤和落點預報。當時新華社公開播出中國觀測到的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的轟動。

巨大貢獻

70年代,國外低空戰略、戰術入侵武器發展較快,用常規體制雷達就難於提早發現目標,為此,國外一些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超視距體制雷達。申仲義看到該體制雷達發展的趨勢,從70年代初積極建議並研製了超視距體制試驗雷達--112-1。這一雷達採用了脈衝多普勒技術,相控陣電掃接收天線,主振放大發射、高中頻大動態接收,線性調頻脈衝壓縮等技術。1982年12月首次觀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視距)範圍內的國內民航班機。這種試驗雷達的研製成功,為中國研製戰略、戰術超視距體制雷達奠定了技術基礎。

申仲義領導科研工作,計劃規劃雷達產品的研製能遠近結合,有遠見卓識。研究決策既有當前的任務,又有長遠的方向。他常說雷達產品的研製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謂吃的,就是指當前成熟設計產品,在二三年內進行批量生產的。所謂看的,是指理論上雖已成熟,但設計中尚不成熟的產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關鍵技術的產品,是五六年後才投入生產的產品。所謂想的,是指理論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進行若干專題研究,弄通理論和實踐,並據以制訂總體方案並突破方案中的關鍵技術,使之趕上先進水平,約在八九年後才能投入生產的產品。他認為在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同時,申仲義治學嚴謹,對科研實踐堅持科學的態度,在14所已成為一種作風,影響極深。他主持研製的所有項目(各種雷達)都要求做到:①資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點要高;②方案論證要几上幾下,要論透徹;③試驗嚴格,要有可靠數據,要有真正成果;④研製分機多次反覆,整機要一次成功。申仲義的善於決策和對研究實踐的科學態度,為14研究所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 申仲義在科研領導管理工作中堅決貫徹《科研十四條》。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國家科委黨組和中國科學院黨組上報請示的《關於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十四條意見》(草案)及聶榮臻向中央的報告。這是當時指導自然科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鄧小平同志稱之為"科學憲法"。申仲義和14研究所的領導認真學習貫徹,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養研究人才是研究機構的根本任務"這一中心全面落實《科研十四條》。在貫徹《科研十四條》的幾年時間,所里的技術人員稱讚"14所出現了科學的春天",科研碩果纍纍,人才迅速成長。1964年,軍委副主席、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了解到14所的情況後,決定在該所召開貫徹《科研十四條》的南京現場會。現場會由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主持,國防科委所屬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軍兵種、中國科學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參加了會議。申仲義向到會代表作了報告,受到代表的歡迎。會議期間,劉伯承元帥接見了到會代表和14所的職工代表。這次會議成為14所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申仲義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終於把14所由一個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達工廠建成為能研製新型的、各種技術複雜的國內一流的雷達研究所,在跟蹤國際先進雷達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申仲義
雷達研究

人物評價

申仲義一生勤奮好學,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光明磊落。對同志關心愛護,坦誠相待;對工作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對科技人員尊重,善於和他們交朋友,堪稱楷模,深得廣大職工對他的愛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兩派群眾對他名為管制,實際也都在暗暗地保護他。申仲義病逝後,1991年,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為表彰他在中國雷達事業發展中的卓越貢獻,一致通過設立申仲義獎金,並於當年向張直中同志頒發了第一屆"申仲義獎"。 申仲義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國家政策指引下,把14所由一個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達工廠建成為能研製新型的、各種技術複雜的國內一流的雷達研究所,在跟蹤國際先進雷達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同時主持領導了640工程雷達的研製工作。

申仲義是一位自學成材的通信、雷達技術專家,是一位革命事業的忠誠戰士,他一生的影響和貢獻,後人將永誌不忘。

革命家庭

在申家,有十位老八路和一位革命烈士。其中,除二女婿成蔭是導演和二子申仲義是工程師外,九位均是紅色特工,他們是:申伯純、愛人郭西、長子申仲仁、二女兒申伸、二兒媳婦齊翔延、三女兒申小叢、三女婿李成、四女兒申曉白、四女婿王炎堂。

申伯純的愛人郭西是山西原平人,太原女子師範畢業後便找到129師師部要求當作戰參謀。一個女學生要當作戰參謀,從來沒有過。劉伯承親自跟她談話,見到她頗有英武之氣,便破格讓她當了作戰參謀,成了129師小有名氣的"女八路"(郭西的前夫安道敦是中共山西省委委員,在策反國民黨張蔭梧起義時,被反動派殺害,死得很慘烈)。

申伯純的長子申仲仁,是中共北方局天津地下電台的報務員。 1936年被捕後受到嚴刑拷打,由於被灌了大量的辣椒水,肺部受到嚴重損壞。後在一次急行軍中得病去世,年僅24歲,生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申伯純的二女兒申伸15歲就跟着父親在國民黨鹿鍾麟部幫助翻譯秘密電報,收聽廣播,幫助記錄戰區情況。後來,幾經周折去了120師的戰鬥劇社,與同事成蔭(山東曹縣人)結婚,成蔭曾導演《西安事變》,生前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

申伯純的二子申仲義先後在軍委二局工作,是延安電台重建工作的技術總監,我國雷達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仲義的妻子齊翔延作為一名通訊偵察兵,經歷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申伯純的三女兒申小叢開始在總部情報處材料科工作,後來與李成假扮夫妻潛伏北平,在潛伏中產生愛情的火花,最終"假夫妻"成為真夫妻。

申伯純的四女兒申曉白在中共中央社會部書報簡訊社搞人事檔案工作,在這裡她通過姐夫李成介紹認識了同事王炎堂(陝西人),後來兩人結為伉儷。

中國雷達界的最高榮譽是設立於1991年的申仲義獎!

申仲義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國家政策指引下,把14所由一個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達工廠建成為能研製新型的、各種技術複雜的國內一流的雷達研究所,在跟蹤國際先進雷達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主持領導了640工程雷達的研製工作。

申仲義從1973年到1983年,這段時間離開了南京科研生產第一線到北京工作。1976年擔任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院長;1978年兼任總參四部副部長;1979年擔任四機部副部長兼任十院院長;1982年擔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兼任雷達工業管理局局長;1983年離休。在部院領導工作中參與決策,重視科研生產的發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點工程項目,親臨指導。他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他工作的幾十年中為我國雷達、通信和電子系統工程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幹部。這批難得的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當前雷達事業的骨幹力量。對部特別是研究院、所的技術隊伍的建設有重大的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重視深化改革,擁護開放搞活的國策。在雷達局兼任局長時率先參加沿海地區的開發,為在深圳、珠海等地創建高新技術公司奠定了基礎。

申仲義參加革命50餘年,熱愛從事的每項工作,忠誠黨的事業,一天也沒有停止前進,一天也沒有停止思考。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在被撤銷一切職務的情況下,還悄悄地對雷達重點工程研製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向部領導寫出報告,陳述自己的看法。離休後,他竭盡全力支持新幹部的工作,不顧嚴寒酷暑,帶病在基層調查研究,多次寫出雷達工業發展戰略方面的調查材料。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軀到沿海、華東、華北、西南等地區的廠、所進行考察研究。

1988年4月19日19時50分,申仲義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去世。

申仲義一生勤奮好學,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光明磊落。對同志關心愛護,坦誠相待;對工作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對科技人員尊重,善於和他們交朋友,堪稱楷模,深得廣大職工對他的愛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兩派群眾對他名為管制,實際也都在暗暗地保護他。申仲義病逝後,1991年,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為表彰他在我國雷達事業發展中的卓越貢獻,一致通過設立申仲義獎金,並於當年向張直中同志頒發了第一屆「申仲義獎」。

申仲義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通信、雷達技術專家,是一位革命事業的忠誠戰士,他一生的影響和貢獻,後人將永誌不忘。

參考來源

  1. 申仲義 ,淘名人, 2019-08-22
  2. 北京市-豐臺區 申仲義 ,族譜網, 1988-04-19
  3. 申仲義 ,名人簡歷網
  4. 申仲義 ,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