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
職責
他在電影製作中擔當的角色主要包括:
- 體會電影的整個藝術風格,並加強或達到電影所需的藝術效果
- 依照電影劇本,控制電影劇情的細節和發展流程
- 指導演員的演出,其中包括親自為演員設定拍攝位置及動作和協助演員培養演出的情緒
- 組織和選擇電影拍攝場地
- 在實際操作中,電影導演會把不少的工序分配給劇組的其它成員。
電影導演研究是電影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類型片研究和大師研究是導演研究的兩個不同取向,美國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從1960年代培養出世界級的導演例如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前蘇聯的電影學院以及中國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專業培養出很多著名的電影導演,比如著名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有代表性的導演研究理論觀點包括:蒙太奇理論[1],長鏡頭理論,作者論,製片人中心制,以及完全導演論。
中國電影導演發展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既缺乏經驗,拍攝條件又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先後拍了十八集)。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苹、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鬥,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2]。
視頻
電影導演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淺析蒙太奇與導演,豆丁網,2015-5-19
- ↑ 中國的第一至第七代導演一覽,豆瓣,20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