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茶館》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劇情片,由謝添執導,于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英若誠等出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話劇,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館的興衰歷程序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國普通民眾經歷的苦難和生活逐步崩潰的故事 。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藏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預示着大清國必將滅亡的命運。

終於到了民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盪的社會令王掌柜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1]

又過了幾十年,裕泰茶館在已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的苦苦支撐下繼續經營。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

目錄

影視評價

在家百無聊賴的時候,看了一部塵封在U盤裡的電影。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這部塵封已久的電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還略帶了點酸味,這部老電影就是改編自老舍的名著——茶館。

老舍借一個小茶館裡上映的劇情,影射種種社會現實,而這戲的每一個演員的精湛的表演,每一句原汁原味的京腔,把我深深地帶入戲中。

在那荒亂的年代,朝廷的腐敗,天災人禍,不僅讓大清王朝的興衰在一夕之間崩壞,而九州地圖更是被列強們切割成多塊。而在一個小小的裕泰茶館裡,森羅萬象,極顯人生百態,人世間的無常。

[2]

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年輕的王利發接他父親的班,當着裕泰茶館的掌柜。那是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柜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檯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 完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歇腳、喝喝茶。有兩位茶客唱着京戲,另外幾個圍着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本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可裡面卻暗藏着「殺機」。好抱打不平的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飯、講洋話的人,也看不起在營里當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兩個特務吳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進了監獄。此可謂人心的可畏。還有那相面騙人的唐鐵嘴來討碗茶喝,說媒拉縴的劉麻子也來了,要把康六的十五歲女兒康順子賣給七十多歲的龐太監當老婆。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走進來,說什麼要辦工廠,搞維新。只是短短的一幕,便包羅了世間的萬象,而這一切的一切都為以後每個人的將來埋下了伏筆。也揭示了即將到來的動亂。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只得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正如那一句台詞「改良改良,越改越涼!」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這時的裕泰茶館更加破敗,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多,字也寫得更大。皆因許多人在「談國事」之時出了事,可人民熱愛國家的心,擔憂國家的心是不死的,是禁不住的,國家如此傾頹,怎讓人不由心的說出心中的苦恨?

劇情的最後,王利發的茶館也被人霸占了。這時,常四爺、秦仲義相繼來到茶館,找闊別多年的老掌柜談心。他們互訴着自己不幸,含着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先為自己「送了終」。「我愛咱們的國,可誰愛我呢?」這句話直透人心,陣陣的酸楚感油然而生,眼眶也隨之而紅潤了。愛國之心,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而這句,卻不知穿透了多少人的心,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想要純粹地愛國有多麼的艱難。

人走茶涼,隨着王利發的背影,茶館裡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無論這期間到底苦了多少人,無論在這荒亂的年代,生命是多麼的潦草,一個舊的時代終究是要過去的,一個嶄新的時代也終究是要來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