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电影茶馆

《茶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等出演,于1982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话剧,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序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 。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1]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

目录

影视评价

在家百无聊赖的时候,看了一部尘封在U盘里的电影。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这部尘封已久的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还略带了点酸味,这部老电影就是改编自老舍的名著——茶馆。

老舍借一个小茶馆里上映的剧情,影射种种社会现实,而这戏的每一个演员的精湛的表演,每一句原汁原味的京腔,把我深深地带入戏中。

在那荒乱的年代,朝廷的腐败,天灾人祸,不仅让大清王朝的兴衰在一夕之间崩坏,而九州地图更是被列强们切割成多块。而在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里,森罗万象,极显人生百态,人世间的无常。

[2]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年轻的王利发接他父亲的班,当着裕泰茶馆的掌柜。那是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 完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歇脚、喝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本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可里面却暗藏着“杀机”。好抱打不平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此可谓人心的可畏。还有那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只是短短的一幕,便包罗了世间的万象,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以后每个人的将来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即将到来的动乱。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只得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正如那一句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皆因许多人在“谈国事”之时出了事,可人民热爱国家的心,担忧国家的心是不死的,是禁不住的,国家如此倾颓,怎让人不由心的说出心中的苦恨?

剧情的最后,王利发的茶馆也被人霸占了。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着自己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先为自己“送了终”。“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呢?”这句话直透人心,阵阵的酸楚感油然而生,眼眶也随之而红润了。爱国之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而这句,却不知穿透了多少人的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想要纯粹地爱国有多么的艰难。

人走茶凉,随着王利发的背影,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无论这期间到底苦了多少人,无论在这荒乱的年代,生命是多么的潦草,一个旧的时代终究是要过去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也终究是要来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