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電影,(英語: Movie )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捲錄像帶或數字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1],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

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捲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捲。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捲,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字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字放映機,也可以把數字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這種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目錄

起源

  • 電影誕生於1888年,是路易斯·普林斯在1888年最早放映的《郎德海花園場景》。但在這之前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1878年拍攝的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有時也被視為早期電影的先驅。而後,在1895年12月28日,由盧米埃爾兄弟法國巴黎卡普幸路14號一家名為「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首次公開放映了他們的短片,這使電影進入公眾的視野[2]
  • 電影於1896年8月11日傳入中國上海,在上海雜耍娛樂場徐園「又一村」放映了幾部短片,當時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等,簡稱「影戲」,例如1897年9月5日上海《遊戲報》刊登《觀美國影戲記》,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影評論。
  • 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則廣告《活動電光影戲出售》,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這是文獻記載「電影」二字組合第一次出現。從此以後,藉由《大公報》在京津冀的影響,「電影」一詞開始普及。
  • 1907年4月5日,御史俾壽向清廷上奏摺痛陳電影傷風敗俗:「近日各戲園夜間添演電影,男女均准入座,而電影又非將燈光全行收暗,不能開演,流弊尤不可問」。有學者認為這標誌着「電影」一詞已開始在官方文書公告中出現。

電影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設備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卷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周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 腳本發展
  2. 前期製作
  3. 電影製作
  4. 後期製作
  5.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腳本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電影發行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電影發行公司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將要展出或可供觀賞的式,以及決定電影上映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電視節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VHSDVD藍光光碟,是在互聯網上下載。

視頻

電影 相關視頻

藝術那些事兒——電影的起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