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異特龍屬的種

異特龍屬的種
圖片來自24h.pchome

異特龍屬學名Allosaurus)屬於恐龍肉食龍下目,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西部的上侏儸紀地層莫里遜組,而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是最著名的恐龍種之一。

異特龍也是馬什與科普之間的化石戰爭的主題之一,他們的競爭使得異特龍的分類產生混淆,馬什與科普所命名的幾個屬與種,現在被認為是異特龍或脆弱異特龍的異名。自從異特龍被命名以來,科學家們已在遙遠的葡萄牙西伯利亞瑞士、以及坦尚尼亞發現了幾個新種,並在澳洲中國發現了數個未命名的化石,可能也屬於異特龍。

目录

模式標本爭議

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的模式標本(編號YPM 1930)相當破碎,包含數節不完整脊椎、四肢骨頭的碎片、肋骨碎片、以及一顆牙齒。數名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化石的狀態破碎,不足以成為物種建立時、化石歸類時的比對對象,因此提出脆弱異特龍是個疑名,甚至異特龍屬本身也是個疑名。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向国际动物学术语命名委员会提出請求,要求將脆弱異特龍的模式標本改為編號USNM4734標本。這個要求目前還在審議中。

可能的有效種

现在仍不確定异特龙属究竟有多少个种类。自從1988年以來,有七個種被視為是可能的有效種,包含: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合異特龍(A. amplexus[1]、殘暴異特龍(A. atrox)、歐洲異特龍(A. europaeus)、巨異特龍(A. maximus)、坦達格魯異特龍(A. tendagurensis)、以及尚未正式敘述的詹氏異特龍("A. jimmadseni"),但其中只有少數種普遍被視為有效的種。此外,還有至少10個疑名或未敘述的無資格名稱曾被歸類於異特龍屬。在最近期的基礎堅尾龍類獸腳類恐龍的研究中,只有脆弱異特龍、詹氏異特龍(被列為未命名種)、以及坦達格魯異特龍被承認是可能的有效種;而合異特龍(即為依潘龍)、殘暴異特龍被視為是脆弱異特龍的異名,歐洲異特龍並沒被承認,巨異特龍則被獨立為食蜥王龍

脆弱異特龍是異特龍屬的模式種,是由馬什在1877年所命名。脆弱異特龍的化石來自於至少60個個體,出土於美國摩里遜組,年代為上侏儸紀啟莫里階提通階,另外在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奧克拉荷馬州南達科他州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也有發現。在莫里遜組出土的獸腳類恐龍中,脆弱異特龍的肱骨常被用作鑑定的參考[2];但詹氏異特龍的發現,顯示這個鑑定標準並不實用。脆弱異特龍的正模標本破碎而且有限,因此很難去定義這個種,有研究人員提出使用狀態更好的其他化石來作為脆弱異特龍的新鑑定標準。

合異特龍最初是由科普在1878年所建立,並是他所命名的依潘龍Epanterias)的模式種;化石(編號AMNH 5767)發現於莫里遜組,是一個大型的異特龍化石,包含三個脊椎骨、一個鳥喙骨、以及一個蹠骨。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將合依潘龍歸類為合異特龍,並包含巨食蜥龍Saurophagus maximus)的化石。根據保羅的最新研究,合異特龍是脆弱異特龍的一個異名。而食蜥龍因為該名稱已被使用,現已改名為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

歐洲異特龍是在1999年發現於葡萄牙,化石(編號MHNUL/AND.001)是一個部分骨骸,包含:一個方骨、脊椎骨、肋骨腹肋人字形骨(Chevron)、部分臀部、以及後肢。這個標本原本被歸類於脆弱異特龍,但後來在勞爾哈(Lourinhã)附近發現一個部分頭顱骨與頸部(編號ML 415),年代為啟莫里階;因為這個新發現的化石,導致了歐洲異特龍的建立。歐洲異特龍與其他種的差別在於身體的細部特徵[3]。然而,更多的化石材料顯示歐洲異特龍可能屬於脆弱異特龍,如同最原始的研究。

詹氏異特龍巨異特龍的建立,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丹尼爾·舒爾(Daniel Chure)對於異特龍科化石的研究有關。詹氏異特龍是根據一個在莫里遜組發現的化石而命名,該化石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與頭顱骨。該化石被標名為A. sp. 2,與脆弱異特龍之間有幾個細部結構上的差異,例如:顴骨具有筆直的下緣;此外,該化石發現於莫里遜組的Salt Wash段,而脆弱異特龍都發現於較上層的Brushy Basin段[4]

巨異特龍的化石是一個巨大的異特龍,發現於奧克拉荷馬州的莫里遜組。這個化石原本被舒爾在1995年命名為巨食蜥龍Saurophagus maximus),但這個名稱已被使用,使得舒爾提出另一個名稱,巨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 maximus[5]

在1998年,大衛·史密斯(David K. Smith)的異特龍變種研究中,他提出巨食蜥王龍與異特龍的差異不大,不足以建立獨立的屬,而是異特龍的一個種,因此改名為巨異特龍。但近年來的基礎堅尾龍類研究,大部分反對史密斯的論點。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的研究中也出現過巨異特龍,但這是將合異特龍排版錯誤所致。

參考文獻

  1. Paul, Gregory S. Genus Allosauru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8: pp. 307–313. ISBN 0-671-61946-2. 
  2. Madsen, James H., Jr. Allosaurus fragilis: A Revised Osteology. Utah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09 2nd ed. Salt Lake City: Utah Geological Survey. 1993 [1976]. 
  3. Mateus, Octávio; Walen, Aart; and Antunes, Miguel Telles. The large theropod fauna of the Lourinha Formation (Portugal) and its similarity to that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Allosaurus. (编) Foster, John R.; and Lucas, Spencer G. (eds.).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6. Albuqueque,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2006: 123–129. 
  4. Loewen, Mark A.; Sampson, Scott D.; Carrano, Matthew T.; and Chure, Daniel J. Morphology, taxonomy, and stratigraphy of Allosauru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3, 23 (3, Suppl.): 72A. 
  5. Chure, Daniel J. A reassessment of the gigantic theropod Saurophagus maximus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of Oklahoma, USA. (编) Ailing Sun and Yuangqing Wang (eds.). Sixth Symposium on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Biota, Short Paper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5: 103–106. ISBN 7-5027-3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