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盪湖
白盪湖 |
中文名稱;白盪湖 外文名稱;White swing Lake 地理位置;銅陵市樅陽縣境內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47平方公里 |
白盪湖是樅陽人的母親湖,也是樅陽最大的淡水湖。自長江順流而下,進入八百里皖江,長江兩側尤其是北側的湖泊就明顯地多了起來。白盪湖就是其中較大的一個。一直以來,作為地球、也是長江之"腎",湖泊和濕地發揮着防洪灌溉、調節氣候等諸多作用。
白盪湖是樅陽人的母親湖,處於整個縣境的腹部,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蕩漾,故名曰「白盪」。其西連竹子湖,南為破罡湖,東連章家賽。湖水經白盪閘和湯溝河至老灣王家套出口匯入長江。澇季為長江排洪,旱季又放水入江,默默地捍衛着長江,也撫育着它周邊的人民。走在堤上,湖水碧波蕩漾,一望無際。秋高氣爽的時候,遠處的山峰影約可見,倒映在水中,青山綠水,景色醉人。[1]
目錄
序言介紹
所在地區:安徽省,樅陽縣
面積:39.67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水深4.5m,平均水深3.06m
形態描述
白盪湖在樅陽縣,緊臨長江北岸。屬河跡窪地湖,系長江古河床擺動廢棄的河床窪地積水成湖。原與長江直接通連,1953年白盪閘建成後,成為以水產養殖為主,兼具蓄洪、灌溉等綜合利用的水庫型湖泊。水位12.00m,長11.5km,最大寬5.0km,平均寬3.45km;原有面積99.67km2,圍墾後現有面積39.67km2;最大水深4.5m,平均水深3.06m,蓄水量1.21×108m3
生態環境
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5℃,1月平均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13.5℃(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40.9℃(1954年8月23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9h,輻射總量484462J/cm2,無霜期251d,降水量1385.6mm,最大年降水量1939.7mm(1983年),最小年降水量851.7mm(1978年);年內3~8月降水量1038.2mm,約占年降水量的74.9%。
集水面積775.0km2,補給係數19.5。湖水依賴地表徑流、湖面降水和長江倒灌補給,入湖河流有羅昌河、錢橋河、麻埠河等,多屬季節性溪流;出流位於南部,經白盪閘排入長江。多年平均水位10.04m,歷年最高水位14.47m(1983年7月15日),最低水位8.71m(1988年5月6日),絕對變幅5.76m;年內水位最大變幅5.75m,最小變幅2.04m,冬季開啟白盪閘排乾湖水捕魚,直至翌年3、4月,基本保持干湖狀態,5月對湖泊實施灌江納苗,湖水位隨之上升,至7、8月達年內最高水位;秋季閉閘蓄水養魚,水位仍保持較高狀態。
湖水黃綠色,透明度一般1.5~2.3m,水草區可達2.5~2.9m。pH值7.08,總硬度6.2德國度,礦化度81.22mg/L。離子組成以HCO3-、Ca2+為主,分別占陰、陽離子總含量的62.39%和48.58%,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淡水湖。DO8.0mg/L,COD2.38mg/L,NH4+-N0.005mg/L,NO3--N0.086mg/L,PO43--P0.02mg/L,TFe0.0091mg/L,SiO24.97mg/L,TN0.597mg/L,TP0.072mg/L。
湖泊類型
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淡水湖
魚類
計有魚類12科39種,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鱅、鯿、魴、鯉、鯽、鱤、鱭魚等。此外,還有蟹、龜、鱉等名特水產品;建閘後實行人工養殖,放養種類主要是草、鰱、鱅、團頭魴、鯉等。水產養殖中,河蟹養殖占有較大比重,且效益較好,所產河蟹不僅暢銷省內外,而且也是一項出口水產品。除人工投放魚、蟹苗外,每年夏季通過灌江納苗還引進鮊、鱤、青等魚種,在漁獲物組成中,鮊、鱤、魚的產量占20%左右。
水生植物
浮游植物
見有浮游藻類7門41屬,全湖平均數量400×104ind./L,生物量5.707mg/L,其中藍藻160×104ind./L,0.016mg/L;綠藻160×104ind./L,0.418mg/L;甲藻8×104ind./L,4.0mg/L;隱藻40×104ind./L,0.664mg/L;硅藻32×104ind./L,0.609mg/L。
浮遊動物
見有浮遊動物26種,全湖平均數量1208ind./L,生物量0.285mg/L,其中原生動物900ind./L,0.027mg/L;輪蟲300ind./L,0.09mg/L;枝角類2ind./L,0.06mg/L;橈足類6ind./L,0.108mg/L。
底棲生物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900ind./L,0.027mg/L
相關材料
不知是何年何月,白盪湖就投身到北緯31°附近的一處。她一路走來,閱遍滄桑,常常情不自禁地追憶起往昔的崢嶸歲月,依稀記得她的廣闊度曾達現今的兩倍以上,北極浮山,東連湯溝河。浩淼之於湖泊,有如美麗之於女人,都是各自的想望。每年的黃梅時節家家雨,她的汛期如約而至,水體渾濁,浮物眾多,東撞西突,成洪成澇,擴張到她年度面積上的最為闊大,氣勢上的最為浩蕩。容不得她收斂,空中的雨水,河裡的流水,合為她的進口,而長江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封鎖住她的出口。早先,她的周邊地廣人稀。人們選擇高地居住,往往形象地叫這些湖畔的高地為「嘴」或者「墩」,烏石嘴、楂樹嘴、史家嘴,大神墩、何家墩、汪家墩,不一而足。也許她的撒潑沒有妨害到嘴上墩上的人,也許湖水退去後的土地更肥沃,人們默許了接受了她的年度變形,甚至欣賞着一望無際的湖味。她不枉為湖。[2]
白盪湖一直嚮往,與生命尤其是與人的和諧共存。人住高,湖居低,各安其所。一代一代,人們臨湖而活,飲湖水,品湖鮮,戲湖波,弄湖潮,賞湖景,聽湖音。人賴湖而生,湖因人而靈。智者樂水,水孕慧根。她深明大義,樂於全身而進,滋養人們的智慧之性。生長在距湖不遠的阮大鋮,戲劇的才氣瀰漫明末的南京城;浮山的方以智及其「桂林方」一族,書香四溢。是為她的鐘靈毓秀。
地上的人口漸漸地多起來,人與湖的故事也多了。千年而下,她一直扮演航運的角色,雖則與近在咫尺的長江相比,她只是小巫,可她享受着自在一方、浮渡舟船的作為,正如船上人欣喜地享受着她的水光水色。漸漸地,她的角色被陸上的交通排擠,截斷湯溝河,建造白盪閘。如今,湯謀路、江堤路、藕會路、銅安路,四條公路,東南西北,呈「口」字形,或近或遠地將湖環衛。若要富,得有路。只要人過得比她好,她下崗讓位,不以為意。
白盪湖難以釋懷的一幕,大約始於一九五七年。湖畔熱火朝天了,黃黑皮膚的人群,向湖借耕,圍墾成了流行詞,造就稻田,專名叫「圩」。聽說,此舉的另一得,是問罪湖裡的釘螺,滅除血吸蟲。她一時間傻了眼,慌了神,陷入迷茫中,民以食為天,食要田地生產,她悲憫地望着饑荒忙碌的勞動大軍。人們被灌注了人定勝天的念頭,其勢不可擋。幾乎不約而同,東去的陳瑤湖、西去的菜子湖,遭際與她相似。一年,兩年,三年,圍墾的腳步沒有停止。湖泊圍墾,科學論證與全面規劃本該先行幾步;溫飽兩缺,一窮二白,哪能苛求論證規劃的心情和人才?一窩蜂地與湖水爭搶地盤吧,浮山、唐山、豸嶺、後方、肇豐、民生、大稻、團結……大大小小的圩口,你方唱罷我登場,此場運動的謝幕,已是七十年代後期。湖面銳縮,容積劇減,長江的腎功能大打折扣。白盪湖自慚形穢,只得靜觀其變。大小圩口成為糧倉,增加了口糧,卻也拖累了人們。雙季稻種植收穫,夏初防汛,冬季固堤,三大重差,使遠在山邊的勞力者疲於奔命,十里迢迢,早出晚歸,每年如此。面黃肌瘦,倦態掛臉,依然是他們的整體特徵。人湖兩虧,這不是白盪湖願意看到的結果,不是她所嚮往的和諧局面。
新世紀,大動作。長江江堤的加固,三峽大壩的建成,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水平,圩區紛紛市場化運營,歸屬包田大戶。白盪湖可以輕鬆些了,湖畔的圩區消失掉被拖累了二三十年的勞力者的身影,這些曾經系住她惻隱之心的身影。她依舊水質優良,也被運營到人們的新思路中,成為樅陽水產業的重要基地,盛產湖鮮。螃蟹,高山打鼓名聲在外。「大閘蟹」,樅陽乃至安慶的口味品牌。秋風起,蟹兒肥,白盪湖便會在樅陽人頭腦里點擊率逐漸攀高。[3]
白盪湖心潮澎湃,憑着腥味瀰漫的漁場,賺得胃口和錢包的雙豐收,她有快樂,可沒有樂此不疲。她畢竟是個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她且不奢望攀比西湖,倒也期待柳浪荷風,明媚旖旎,滲入到人居環境中去,浸潤到孩童的精神成長中去,做一灣離鄉後仍讓他們心馳神盪的湖水。一些閒置的圩區,荒落的模樣,叫她牽腸掛肚,退田還湖,娘家時刻敞開歡迎的大門。
白水漣漣又滔滔,悠悠白盪湖將歷史悄悄沉澱,將心念悄悄守護,靜待知音的聽眾,靜待可與對話的人們。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白盪湖: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 安徽商報 2015-9-11
- ↑ 關於外地人來白盪湖後的一些真心話 , 人民網 2018-08-03
- ↑ 來白盪湖看風景 , 百度貼吧 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