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枝角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枝角類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枝角類也稱"溞類",俗稱"紅蟲","魚蟲"。動物性誘餌的一種。也可作釣餌。甲殼綱,鰓足亞綱,雙甲目的一亞目。淡水中常見的一種小型浮遊動物。體短小,長圓形,側扁,體節不明顯。體內含有40%以上蛋白質。撈取後與麵粉摻和,搓成小圓球,曬乾後摻入麩皮、菜籽餅內作誘餌,可提高引誘魚類的效果。

枝角類內部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組成。溫度和食物濃度對它的生長繁殖有影響。

簡介

枝角類,隸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鰓足亞綱(Bran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廣泛分布於淡水,海水和內棵婆兵陸半鹹水中。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的淡水枝樂探說角類有136種, 海水枝角類有5種,內陸鹹水種有23種。作為生物飼料培養研究的淡水種類有大型溞(Daphnia magna)、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等,檔歡碑頁半鹹水種類有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na)等,海水種類有鳥喙尖頭溞(Penlilia avirosoros)等。我國漁民很早就掌握了發塘技術,懂得在魚池中培養枝角類作為稚魚、幼魚的飼料。隨着生產養殖業的發展,枝角類作為水產動物魚苗種的活飼料,正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有關枝角類的生長、繁殖、人工培養和飼料價值等的研究正在深入。

身體短小(體長0.2~1mm,視具體種類而定,如大型溞可達到4.2mm左右),長圓形,分為頭部和軀部,側扁體節不明顯。除頭部裸露外,身體其餘部分包被於透明的介形殼瓣內。頭部有2對明顯的觸角,第1對觸角較小,第2對特別發達,可分為內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動,為運動器官。胸肢4~6對,擺動時可產生水流,上有長剛毛,可將食物過濾後送入口中。

評價

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池塘、湖泊、江河中,是魚類的重要食餌,故俗稱"魚蟲"。可人工培養,作魚類的餌料,如蚤狀溞。全世界僅有少數種類(約11種)分布于海洋沿岸水域,我國沿岸常見的僅5種。如烏喙尖頭溞(Penilia avirostris)。

枝角類的適應性廣,繁殖力強,生長迅速,且營養價值高,乾重粗蛋白含量達55%左右,是鰱、鱅、鯉、鯽等常規養殖魚類魚苗培育階段和特種水產養殖幼體階段的適口、易得的好餌料.

枝角類的食性有兩種:淡水枝角類主要濾食水中的細菌,單細胞藻類和原生動物;海洋枝角類則用游泳足捕捉水中的浮游生物。

枝角類許多物種取食浮游植物,對控制淡水水體藍綠藻有一定作用,被稱為"經典操縱",通過調節大型浮遊動物的生物量,提高浮遊動物對浮游植物的攝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數量。但由於其消化分解後的物質並沒有完全轉移出水體而有復發風險,且該物種取食能力有限,無法取食體積超過40um的藻類,以及無法控制已成規模的藻類群體,所以其實際應用效果仍需論證。[1]

參考文獻

  1. 枝角類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