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皮膚移植
圖片來自愛問健康

皮膚移植是自身皮膚移植是治療創傷燒傷及其他因素所致皮膚缺損的常用方法。植皮術包括皮膚組織單獨移植的游離植皮和皮膚及皮下組織同時移植的帶蒂皮瓣或皮管的移植。[1]移植的皮膚能否成活主要取決於移植的皮膚與受皮組織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血液循環。影響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的因素包括創面感染、皮片移動、皮管或皮瓣的蒂部扭轉受壓或皮管脂肪過多等,高壓氧治療有助於皮膚移植的成功。[2]

目錄

治療原理

高壓氧下,組織內氧分壓、氧儲量的增高,能增強受皮區組織的生長活力,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減少創面滲出和細菌感染,使創面新鮮清潔,為進行植皮創造良好條件。

在移植的皮片或皮瓣與受皮區血液循環尚未建立之前,組織內的高分壓氧,可減輕移植皮片因缺乏血液供應而造成的持續性乏氧狀態,有利於移植皮片的成活。

細胞的分裂增殖能力與組織內的氧分壓有密切關係。當細胞外液的氧分壓低於1.3kPa(10mmHg)時,細胞不再分裂,不再合成膠原纖維。高壓氧下細胞周圍氧分壓增高,細胞活躍,產生膠原和新生毛細血管,促進了血液循環的建立。在移植皮膚與受皮區之間建立起的血液循環向移植皮片或皮瓣供應充足的血液和氧,從而提高移植皮膚的成活率。

應用

鼻整形手術以組織移植為主要手術方法,在手術操作方面除一般外科基礎外,尚需對組織移植方法有較熟練的認識。今將兩種主要的皮膚移植方法,皮片移植術皮瓣移植術扼要介紹如下。

治療方法

皮片移植術

游離皮片就是通已完成的目錄數少於預期值;過手術的方法,切取皮膚的部分厚度或全層厚皮片,完全與身體(供皮區)分離,移植到另一處(受皮區),重新建立血液循環並繼續保持活力以達到整形修復的目的。因此,對皮片的切取,供皮區的選擇,移植的方法,血運如何重建,如何保證術後皮片的成活,能否達到修複目的等,都需要考慮,做到移植的皮片厚度合適,血運建立完善,成活良好。 皮片移植術依厚度不同分為薄(表層或刃厚皮片)、中(斷層或中厚皮片)、厚(全層或全厚皮片)三類,其中以斷層皮片較常採用。皮片切取有以下兩種方法:

1.手法取皮需用刀刃長、薄而鋒利的切皮刀一把,木板兩塊。取皮時,供皮區皮面保持平坦和緊張。術者右手持刀,左手拿木板壓在供皮區上,另一助手以木板朝相反方向牽張皮膚,並握緊供皮區對側的皮膚。然後用刀切入皮層,往往返拉鋸動作,即可將所需皮片切下。皮片的厚度視刀刃與皮面間的角度而定,角度愈大則皮片愈厚。

2.機械取皮用切皮機取皮較為平整,厚度均勻,邊緣整齊。皮片厚度以1‰時為單位(註:為適於臨床操作而保留本單位),切皮機上的刻度盤1格為5‰時。一般表皮皮片為8‰-10‰時,薄的中厚度片12‰-20‰時,厚的中厚皮片22‰-30‰時。切片時先在鼓面和皮面上塗膠水以粘住皮膚,其範圍視所需皮片的大小而定。術者左手握機柄,右手持刀架,將鼓面前緣先與供皮區接觸,輕壓後再向上翻轉,此時皮膚被粘起成皺襞狀,將刀切入皮層,並將鼓面不斷向上翻起,拉動刀架,即可切割至所需大小的面積。

皮瓣移植術

皮瓣也稱帶蒂移植皮膚。現代觀點認為,皮瓣是由皮膚和皮下組織構成的組織塊,可以從身體的一處向另一處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需有一個或兩個蒂部相連接,也可暫不連接,移植後再進行血管吻合。皮瓣的血液運輸和營養在早期完全依靠蒂部供應。當皮瓣在移植處癒合後3周左右,又逐漸建立起新的血液循環系統,這時就可以切斷蒂部,皮瓣移植過程也就結束了。 帶蒂移植的皮膚稱為皮瓣,手術過程包括形成、移轉和斷蒂三個步驟,歷時既長,又較皮片移植複雜。皮瓣主要分扁平皮瓣和皮管兩類。

1.扁平皮瓣常用於鼻部缺損的修復。大部應用鄰近的額部皮瓣,修復後的厚度和色澤與缺損區相近,效果較好。

2.皮管在預定供皮部位,作長軸與主要血管走向一致的兩條平行切口,由一側切口向對側貼近筋膜表面剝離,直至對側切口,形成一皮膚條帶。嚴密止血,縫製成皮管。供皮區的創緣廣泛遊離,減少傷口張力後縫合。皮管的長度與寬度之比不宜超過2.5~3∶1,否則不易存活。皮管形成後要注意血運情況,勿使蒂部扭轉,以免引起壞死。皮管形成3~4周後,經過移轉,再經3~4周後,切斷蒂部。斷蒂前用細橡皮筋束於蒂部作夾壓訓練,暫時阻斷血運,防止因血運突然減少而影響存活。

移植術後要嚴密觀察,檢查有無血運障礙、繼發出血或炎症感染等現象。以上三者是移植術失敗之主要原因,因此,術前需謹慎設計,注意供皮區的主要血管走向,使能建立有利的血液循環,術中操作要輕柔,避免創傷過重,並且要妥善止血,嚴密縫合,不留間隙,使既有利於固定,又能防止滲血,不致形成血腫招致感染。這是移植術成功與否和防止併發症的關鍵,宜多加注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