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盈江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東經97°31′-98°16′、北緯24°24′-25°20′。東北與騰衝縣接壤,東南與梁河縣接壤,南與隴川縣接壤,西、西北、西南與緬甸為界。總面積4429平方千米。總人口29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8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平原鎮、舊城鎮、那邦鎮、弄璋鎮、盞西鎮、卡場鎮、昔馬鎮、太平鎮、新城鄉、油松嶺鄉、芒章鄉、支那鄉、蘇典傈僳族鄉、勐弄鄉、銅壁關鄉。縣政府駐平原鎮永勝路花園巷6號,距州府芒市153千米,距省會昆明735千米,距緬甸密支那197千米。

境內中、低山與寬谷盆地交錯相間,大盈江自東向西南流經縣境,出國境後注入伊洛瓦底江。縣城小平原海拔826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立體氣候特點。年均溫19.3℃,年降水量1464毫米。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有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珍稀植物鹿角蕨。金屬礦藏有錫、鎢、鉛等,非金屬礦藏有翡翠、瑪瑙、白雲母、綠柱石等。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雲南省荔枝基地。由銅壁關鄉出境的公路與緬甸聯邦史迪威公路連接,還有盈(江)八(莫)公路。古蹟允燕佛塔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虎跳石、中國橡膠母樹[1]、明古關遺址等名勝古蹟

目錄

歷史沿革

縣因境內有盈江,故名。西漢屬滇越乘象國。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於今盈江建哀牢縣,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屬寧州永昌郡。南朝屬寧州永昌郡西城縣(今盈江縣)。北朝周至隋屬濮部。唐初屬為金齒部,唐南詔國在今舊城鎮設押西城,隸屬永昌節度軟化府。宋大理國屬騰衝府幹崖睒。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鎮西路軍民總管府,屬鎮西平緬麓川宣撫司。至元十五年(1278),南賧屬鎮西平緬麓川宣撫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鎮西路改屬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鎮西路改屬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洪武十五年(1382)鎮西路改置鎮西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併;洪武年間南賧省入鎮西府。永樂元年(1403)置干崖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齒軍民衛;正統九年(1444)升為干崖宣撫司,仍屬布政司。正統十四年(1449)析干崖宣撫司置盞達副長官司,屬干崖宣撫司。清順治十七年(1661),干崖宣撫司及下轄盞達副宣撫司劃歸永昌府。雍正八年(1730)7月,永昌府屬迤西道。嘉慶二十五年(1820)10月,升永昌府屬騰越州為騰越直隸廳,將干崖、盞達(副)宣撫司劃歸騰越廳。道光二年(1822)9月,降騰越直隸廳為散廳,復屬永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干崖宣撫司改為干崖彈壓委員,盞達副宣撫司改為盞達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干崖彈壓委員併入戶撒長官司,改為干崖行政委員;盞達彈壓委員改為盞達行政委員;干崖、盞達行政區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裁騰越道,設立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干崖、盞達行政區屬之。民國21年(1932)干崖、盞達改設為盈江、蓮山設治區(1935年6月批准),隸屬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民國29年(1940)廢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改設騰龍邊區行政督察區(一說為1938年),盈江[2]、蓮山設治局屬之。民國31年(1942),盈江、蓮山設治區屬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騰衝縣,1943年駐地遷保山縣)。民國37年(1948),盈江、蓮山設治區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駐騰衝縣)。

1949年12月上旬,蓮山設治局起義。1950年5月,盈江、蓮山解放。1951年12月,成立盈江縣各民族聯合政府;1952年1月,成立蓮山縣各民族聯合政府。1952年11月21日政務院批准:撤銷蓮山設治區、盈江設治區,設立蓮山縣、盈江縣。1954年9月11日,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地級),蓮山縣、盈江縣屬德宏自治區。1955年6月,曾先後直屬於保山專區和德宏區(州)管轄的盞西區劃歸盈江縣。

1956年4月29日國務院批覆: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改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蓮山縣、盈江縣屬德宏州。1958年11月10日,德宏州將盈江縣盞西區的猛蚌、猛新2鄉劃歸騰衝縣的金星(肖莊)公社。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蓮山縣,將原蓮山縣的行政區域並歸盈江縣,盈江縣駐地由乘龍街遷至平原鎮(1958年10月撤併)。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州,併入保山專區,盈江縣屬保山專區。1970年保山專區改為保山地區,盈江縣屬之。1971年11月恢復德宏州,盈江縣屬德宏州。

視頻

盈江縣 相關視頻

雲南省盈江縣
航拍雲南盈江縣

參考文獻

  1. 中國第一棵橡膠樹 ,搜狐,2018-11-12
  2. 多情盈江 魅力十足,搜狐,2021-01-28